牛頓第二定律物理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課堂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進行規(guī)律教學時,如何做好實驗,并使學生從這個實驗中得到一個客觀感性的認識對于加深他們的理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有幫助的。高一物理課本第六章“牛頓第二定律”,設計的實驗是間接地通過比較位移得出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質量的關系。本人以為,用一個大夾子控制兩輛小車的運動時間,從而比較它們在相同時間里的位移達到比較加速度的方法學生不是很能接受,容易模糊本次實驗的目的。不妨可以通過學生活動,直接得出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質量的關系。教學設計與反思如下:
Ⅰ 教學設計
1.1以本為本,制訂教學方針
現(xiàn)行大綱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要求是B級,本人制定了如下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
2.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知道定律的確切含義。
3.知道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過程。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使學生知道物理由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
教學重點:
1.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過程;
2.牛頓第二定律。
3.教學難點:
4.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學用具:
小車,導軌(一端帶有定滑輪),打點記時器,學生電源,砝碼(一盒),細繩,導線,紙帶。
1.2 復習引入,明確探究方法
幻燈片:A.什么是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
B.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原因是什么?
C.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是產生加速度,那么產生的加速度跟那些因素有關?我們如何來確定它們之間的關系?
前面兩個問題學生不難回答,第三個問題的第一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也能得出正確的答案,而第二個學生一開始沒有得出答案,我提示:在學速度的時候,我們是如何比較甲乙兩位同學運動的快慢的?學生齊聲回答——控制變量法。接著我要求他們根據(jù)實驗器材,設計一套確定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質量的關系的步驟。
1.3 學生活動,得出實驗結論
幻燈片: (物體質量相同)
結論: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總結規(guī)律,得出結論,老師加以總結。
鞏固練習:
同樣的力拉質量不同的物體,為什么輕是物體先達到某一速度?
因為m小,由a = 知a大,由 = at得大
1.4
用課件模擬整個過程,有效減少了學生的遺忘量。通過形象生動的計算機模擬實驗,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在一種融洽的氣氛中牢固了所學的新知識,新規(guī)律。
1.5理論知識的學習,形成知識體系
綜合上述實驗中得到的兩個關系,得到下述結論:物體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表示:F=kma
A:如果每個物理量都采用國際單位,k=1;
B: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使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產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頓。
推廣: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關系可推廣為: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A.同一性:a,F(xiàn),m是對同一個物體而言
B.瞬時性:有力就有加速度,力恒定不變,加速度也恒定不變。力隨著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時間改變。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著消失。
C.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相對性:a是對地面而言的
1.6課堂練習,掌握解題步驟
例題,質量是5kg的物體,以2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求繩子了拉力大小。
60N
Ⅱ。效果檢測
課后,本人以作業(yè)的形成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進行了檢測。
目標:檢測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以及運用能力
檢測題:高一物理課課練·課時三牛頓第二定律(一)
檢測結果
分析:學生對于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已經能基本掌握其解題步驟,對定律的理解也能達到大綱的要求,有些同學對受力分析還是不熟悉,有時會多力或者漏力,可以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Ⅲ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一再強調牛頓運動定律在高一力學所處的地位。關于其新課教學,重在了解和簡單運用,而不需要太難,太深,只要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有了正確的理解,打好基礎,為進一步學習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作好鋪墊。
在教學中用學生活動,計算機模擬等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成為課堂的主體。
通過課后作業(yè)的反饋,使我及時掌握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為了下一節(jié)課的鞏固和深入積累了材料。不足之處是由于時間的關系,對計算機的格式沒有進行規(guī)范,使學生的解題步驟有些凌亂。
【牛頓第二定律物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認識浮力》教學設計范文03-20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
牧童教學設計04-02
《乘法》教學設計04-01
必備教學設計02-25
小班教學設計02-22
夏教學設計01-01
數(shù)學教學設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