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通用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 1
一、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選自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地球的自轉》。本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是地球自轉運動的基本特征,地球晝夜現(xiàn)象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特點和產(chǎn)生的原因。在地球與空間科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上學期地球的性狀,大小等知識的承接,又是對后一節(jié)“地球的繞日運動”的鋪墊。教材充分運用日常生活的實際例子和模擬實驗,引導學生探究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構建具體而有序的空間想象。
二、學習者分析
本堂課的學習對象是初一學生。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通過小學階段和七年級上冊的學習,已經(jīng)了解有關地球運動的常識,但其建立的空間概念還處于朦朧想象的階段。在能力與技能方面,學生還不具備建立兩個參照系的空間思維能力,但通過說明和演示生活實際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具體模型,學生能夠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空間概念,從而掌握教學的重難點。
三、重難點分析
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晝夜交替現(xiàn)象和地球自轉之間的聯(lián)系”,本節(jié)課的難點設定為“地球自轉方向和周期的推斷以及晝夜交替現(xiàn)象成因的解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 掌握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及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② 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知道晨昏線(圈)的含義。
、 初步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 在獲取地球自轉特征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模型法,類比法,建立地球運動的空間概念。
、 在解釋晝夜現(xiàn)象原因時,通過提問,假設等,發(fā)展學生準確感知視覺—空間世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初步了解地球上許多現(xiàn)象與地球運動相關,形成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培養(yǎng)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4、STSE:
將晝夜交替周期與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從而關愛,了解,保護地球。
五、教學策略
為實現(xiàn)以上四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我采用了演示模型,類比現(xiàn)象,動畫模擬,對話互動,問題假設的教學策略。利用地球儀模型演示,結合類比法,建立晝夜交替現(xiàn)象和地球自轉的聯(lián)系。采用動畫模擬地球自轉,交流討論北逆南順的現(xiàn)象,進一步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不同地區(qū)晝夜差別的問題,運用假設法闡釋晝夜交替的原因。
六、教學準備
地球儀,太陽平行光線板,橡皮泥,火柴,多媒體,板書。
七、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基于建構主義的情境教學理論,引用毛主席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提出“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這個問題,引領學生思考。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后,教師再作出解釋,導入“地球的自轉”的概念。
2、探究實驗,演示模型
首先提出問題“地球自轉的方向有哪幾種”,學生思考建立假設,建立地球自轉的方向可能是自西向東,也可能是自東向西的兩個假設。其次對前一個假設進行模型演示,利用地球儀,借助太陽平行光線板和十字方向標,轉動地球儀開始演示,通過A,B,C三點太陽的位置的轉換,說明太陽運動方向為東升西落。最后,假定太陽不動,得出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結論。同樣道理,對后一個假設進行實驗,但會得到太陽西升東落與事實相悖的謬論,進而推翻這個假設,明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假定太陽不動這一點,將生活中熟悉的車與窗外風景的'相對運動進行類比,進一步理解太陽與地球的相對運動。
3、動畫模擬,敘述講解
一方面,通過地球自轉的flash動畫模擬總結地球自轉的方向及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通過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常識,說明地球自轉的周期。另一方面,讓學生舉起右手,用右手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模擬北極的方向,四指彎曲的方向模擬地球旋轉的方向,加深學生的印象。
4、學生觀察,交流討論
用flash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在兩極觀察地球自轉的情形,進行觀察討論,對比兩極不同方向轉動的現(xiàn)象,形成“北半球逆時針轉動,南半球順時針轉動”的知識點。同樣,以圖片呈現(xiàn)北半球臺風逆時針,南半球旋風順時針的現(xiàn)象,使學生體會地球的自轉效應。
5、提出問題,進行假設
通過08年奧運會開幕時間在中美兩國的比較,提出“為什么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出現(xiàn)晝夜之分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地球是透明的”的假設,引發(fā)學生思考產(chǎn)生的后果,教師指出會產(chǎn)生“只有白天,沒有黑夜”的后果,正確認識晝夜現(xiàn)象的原因。再進行第二個假設“地球不自轉”,引導產(chǎn)生“一邊永遠是白天,一邊永遠是黑夜”的后果,從而準確認識晝夜交替的原因。在理解晝夜交替成因之后,講解晝夜交替周期與生命形成和發(fā)展的聯(lián)系。最后,用圖片展示晨昏線,呈現(xiàn)晨昏線的含義,進行晨線和昏線的區(qū)分。
6、課堂反饋,評價反思
設計地球自轉檔案,主要講述地球自轉運動的方向周期,地球晝夜現(xiàn)象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特點和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總結性評價。與此同時,由學生學以致用,解釋時差現(xiàn)象等,教師在反饋中滲透發(fā)展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動態(tài)把握學生學習情況。
7、布置作業(yè),鞏固新知
、倩A練習:
1、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這主要是因為_______________。
2、地球自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_。
3、當人站在北極上空看時,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轉。
當人站在南極上空看時,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轉。
4、晨昏線是指什么,它是由____和_______組成的。
、 變式練習:
根據(jù)右圖回答:圖中的A.B.C.D四地,處在晨昏線上的是,處在深夜的是,處在中午的是。
、 發(fā)展練習: 1、晝夜交替的周期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fā)展有沒有
好處?為什么?
2、在地球儀找一找,哪個國家位于我國的背面?現(xiàn)在我們正在教室里學習,那個國家中的大多數(shù)人正在干什么?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 2
教學背景分析:
本課是《晝夜變化》單元的起始課。晝夜現(xiàn)象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讓學生從熟悉的晝夜現(xiàn)象開始研究地球運動以及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關系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通過猜想、假設、模擬實驗等手段,使學生理解晝夜現(xiàn)象的形成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晝夜交替現(xiàn)象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2、過程與方法
能夠嘗試提出地球產(chǎn)生晝夜現(xiàn)象的解釋,并且進行驗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養(yǎng)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解晝夜交替現(xiàn)象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教學難點:
理解晝夜交替現(xiàn)象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教學準備:
小地球儀(或乒乓球)、手電筒、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課件,由描寫日出和日落的詩句和晝夜變化的圖片引出晝夜現(xiàn)象。
2、提問:日出和日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xiàn)象,每天,我們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現(xiàn)。同學們,你知道地球上為什么會有晝夜現(xiàn)象嗎?晝夜現(xiàn)象又為什么會交替著出現(xiàn)呢?(板書:晝夜變化?)
二、通過實驗探究提出可能出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假設或解釋
1、教師演示實驗:
。1)如果讓地球儀當作地球,手電筒當作太陽,被“太陽”照亮的一面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貼(或畫)一個小紙人,怎樣才能讓小人在同一地點(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出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
2、小組通過模擬實驗提出假設或解釋:
出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可能:
、俚厍虿粍,太陽繞著地球轉;
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
、鄣厍驀栟D,同時自轉;
、艿厍蜃赞D。
3、討論:上述四種情況都可以出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哪一種解釋是正確的?這就需要我們根據(jù)我們觀察的晝夜現(xiàn)象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用模擬實驗來證明。
三、實驗探究晝夜交替現(xiàn)象與地球自轉有關
1、分別對這四種情況進行檢驗
師生討論:
①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
、谔柌粍,地球圍著太陽轉,地球不自轉;
、鄣厍蜃赞D;這三種情況與我們知道的事實相悖;所以只有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是正確的。(板書:與地球自轉有關)
2、探索地球如何進行自轉:自西向東
提問:我們知道了晝夜現(xiàn)象與地球的自轉有關,但是我們知道地球自轉的方向嗎?
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迎來黎明呢?(出示圖片)
學生:北京
教師:事實的確是北京先迎來黎明。如果要保證北京先迎來黎明,我們做實驗觀察一下,看看地球必須怎樣轉到才能做到?
3、學生分組實驗
通過實驗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板書: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四、課后小結:
通過模擬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形成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并且了解了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研究相關晝夜變化的知識,同學們可以查閱一下相關的資料,看看與晝夜有關的還有哪些知識?把你們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交流。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轉方向及一些基本數(shù)據(jù)、兩個周期、速度。
2、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自轉的特征
難點:地球自轉的周期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以“地球自轉運動”為主要教學線索,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活動,探究地球自轉的特征,為下節(jié)課學習地球自轉地理意義打下基礎。由于“地球的運動”內(nèi)容基礎性和空間思維要求極強,在高中地理內(nèi)容中,既是一個難點,又是一個關鍵點,還是一個考點,因此要花足夠的時間與學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節(jié)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暗厍虻倪\動”是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jié)”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后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nèi)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教學過程
導入:
為什么太陽會東升西落?從今天的“鋤禾日當午”到明天的“日當午”需要多長時間?
學習新課: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轉方向及一些基本數(shù)據(jù)、兩個周期、速度。
2、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師)對導學案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
(生)對自己在導學案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問。
。◣煟┮龑W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轉的速度
。◣煟┤魏我环N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速度。線速度是指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nèi)轉過的弧長,角速度是指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nèi)轉過的角度。
。ㄉ┳x圖,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如何計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
。2)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點?除極點外,地球自轉的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分布有何特點?
疑惑二、地球自轉的`周期
(師)地球自轉一周所用的時間,叫做地球自轉的周期。由于選取參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轉有恒星日和太陽日兩個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活動:利用地球儀演示恒星日和太陽日
。◣煟┮粋恒星日地球自轉了多少度?一個太陽日地球自轉了多少度?恒星日和太陽日誰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鐘高效討論探究)
要求:各組明確自己的任務,對于本組答案進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時5分鐘,口頭展示,脫稿展示,分層次,要點化,注重小結。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自轉周期為一天。
2、探究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強化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別什么是假設,什么是事實”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象和重證據(jù)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探究晝夜交替是怎樣形成的,探究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活動:教學時我們要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從他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xiàn)象入手,談話引入: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同時白天與黑夜也不斷地交替出現(xiàn),對這種現(xiàn)象你有過什么問題嗎?讓學生講出自己的親身體會,進而引出下面的猜想主題,使得“猜想與假設”成為學生的主動欲望。
2、猜想與假設:“猜一猜,晝夜現(xiàn)象是怎樣形成的?”這是對原因進行猜想與假設。教學時,我們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的猜想空間,留充足的時間,引導每一位學生參與猜想與假設的活動。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想,這樣能夠訓練他們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進行合理的`能力和意識,防止他們的思維走偏。教材中卡通對話的場景和插圖,是對學生的猜想與假設活動進行一些引導,同時增強教材的可讀性,教學時決不是學生讀書了事。
3、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辦法去搜集事實與證據(jù)對所做的猜想與假設進行驗證。本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體驗活動。這一層次有以下三個教學目的:其一是強化學生猜想與假設的探究能力,強化二級目標的培養(yǎng);其二幫助學生形成猜想需要驗證的思想認識;其三通過這一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形象而生動地理解地球自轉的自然現(xiàn)象。
第二層次是通過模擬實驗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實驗結論一定在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爭論、去概括,教師不要把實驗后面的一段話當成實驗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讓學生照本宣科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 5
教材分析:
本部分內(nèi)容初看起來比較簡單,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些基礎知識。但其中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晝夜交替及時差問題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高考試題中涉及此基礎知識的比例也很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從這里得到解決,所以教學時要特別注意直觀性,幫助學生徹底解決此基礎問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利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并從各個角度觀察地球自轉特點。
2、利用燈泡或手電當太陽,讓學生觀察并體會地球自轉時各地晝夜有什么變化,從而理解各地時差,初步學會利用簡易工具換算時間。
課程標準要求:
1、用事實說明地球自轉及其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2、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教學用具:
師:地球儀、三球儀、燈泡、簡單的課件,時區(qū)分布表格(課前發(fā)給學生);生:彩色不干膠條、手電。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會從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轉方向,理解時差產(chǎn)生的原因。
教學方法:
實驗操作,觀察總結,討論合作。
教學過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
2、小時侯你認為是天轉還是地轉?現(xiàn)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轉的嗎?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轉對地球人有何影響嗎?
這里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回答問題,并引入兩個專題(怎么轉和影響)的教學。
學生都能回答出來。
是天動還是地動,這還是個問題呢,可以激發(fā)學生講科學家哥白尼“地心說”的故事,鼓勵學生為追求真理而努力。
那么,地球是怎么轉的呢?
活動一:演示地球自轉運動
第一步:請3個學生到臺前來演示,大家評判誰演示的正確。ㄗ⒁膺x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具有代表性,觀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組內(nèi)每個同學演示一遍,組員負責指正,要求人人會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儀上貼一彩色不干膠條,從3個角度觀察地球自轉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極上空看,南極上空看,最后總結出結論。
總結:地球自轉方向:從赤道上空看,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
屏幕給出三幅地圖:
(1)面向赤道;
。2)面向北極;
(3)面向南極,要求學生標出地球自轉方向(化演示為圖示,增強實戰(zhàn)能力)并告訴學生:記住極地地球自轉方向將是以后解決以極地為中心的習題的關鍵!
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周期):一天,也是晝夜交替的周期。
活動二:利用手電或燈泡,觀察地球自轉運動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轉,面向太陽和背向太陽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撥動地球儀,看某地隨著地球自轉晝夜是怎樣交替變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選擇幾個城市,分別貼上不同顏色不干膠條:如北京、開羅、紐約等,看他們隨著地球自轉運動經(jīng)歷晝夜的先后順序有什么規(guī)律。
說明:這里強調(diào)幾個時間點:日出(晨)、中午、黃昏、子夜。
學生總結:
1、由于地球是個不透明體,在太陽的照射下,面向太陽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晝;背向太陽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斷地自西向東轉動,地球上某地依次經(jīng)歷了晨、午、昏、夜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
3、不同的地點經(jīng)歷的時間不同,同一時刻不同地點處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時間,東邊地點比西邊地點要先看到日出。
教師補充演示:利用書上問和圖進行解說。
練一練:給晝夜平面圖,讓學生判斷不同地點的時間,實現(xiàn)從立體地球儀向平面地圖轉化。
老師總結: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晝夜交替(強調(diào)不是晝夜),各地時間存在差異。
。ㄈ绻麜r間允許,可以補充下列內(nèi)容)
小知識:古時人們判斷時間,是以太陽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時為12點,各地太陽最高時刻不同,所以正午時間不同,所以各地時間就不同,存在時間的差異,人們?yōu)榱讼嗷ソ涣,人為?guī)定了24個時間,經(jīng)度每15度為一個時間,叫區(qū)時,使用這個時間的15經(jīng)度范圍內(nèi)的地方叫時區(qū),繪制成地圖就叫時區(qū)表,要想知道某地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不需要記憶,只需要使用時區(qū)表,如圖就可以查出。(下圖置于大屏幕上,學生使用簡圖)
活動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簡易時區(qū)劃分圖判斷各地時間
工具:時區(qū)劃分圖(教師提供)
第一步:將該表格的時間部分和空間部分撕
開(如上圖已撕開的時間表)并在時間表上把每個小時的時間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確已知時區(qū)和時間,求已知時區(qū)的未知時間。
將已知時間和該地所在時區(qū)(空間)重合在一起,所求時區(qū)的時間就能夠從“時間”圖上得出來。如圖:當北京時間為18點時,紐約時間是當日5點,開羅時間是12點……利用時區(qū)與時間的有機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讀出圖上任意城市的區(qū)時(屏幕上老師用課件演示)。
第三步:學生練習,老師先隨便出題,給學生練習的機會;根據(jù)時事出題,比如德國世界杯比賽時間與北京時間的換算,20**北京奧運會與世界各地小朋友觀看時間的換算等等。
整節(jié)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了什么,最有收獲的是?(由學生來總結,往往比老師總結更有效)
課外作業(yè)布置
手工制作作業(yè):制作時區(qū)盤(給學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選做)
1、材料:剪刀、彩筆、直尺、硬紙板兩張、膠水、子母扣、大頭針、鋼筆
2、步驟:
。ㄒ唬⿲D甲和圖乙貼在硬紙板上,用剪刀將圖甲按圖的范圍剪出圓盤(將時鐘剪去)。兩圖中心用大頭針穿孔,用子母扣別好,使圖甲可以自由轉動;
(二)給圖甲按陸地、海洋分別著色,將城市用紅筆使其突出顯示;
。ㄈ┰谝覉D底板的垂直于12點處繪出平行太陽光線,并標出地球自轉方向。
(四)在日界線處外接一小塊硬紙條,延長日界線,在日界線兩側標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樣。同樣,在底板的24點處延長界線,在兩側標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樣。
教學反思和后記:
本節(jié)課內(nèi)容較多,難度也較大,試圖通過直觀地球儀演示觀察和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解決難點,設計思路新穎獨特,操作起來容易出現(xiàn)課堂混亂的問題及時間不夠的問題,需要提前考慮對策!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 6
目的要求:
1 、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時間 ; 明白晝夜現(xiàn)象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
2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據(jù)日月星辰的視運動推想地球的運動)。
3 、通過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學生體會到宇宙間的天體都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課前準備:
1 、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用乒乓球、鐵絲制成的小地球儀(在北半球處粘一個小紙人)。
2 、掛圖或投影儀——地球的自轉(標示地軸、自轉方向、陽光及晝夜),地球的公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提問:
。 1 )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獵戶座)在天空中是怎樣移動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隨太陽的東升西落,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
。 4 )晝夜現(xiàn)象有什么規(guī)律?
2 、你認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的現(xiàn)象是怎樣形成的?
二、學習新課:
1 、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自轉
。1)講述:
關于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的現(xiàn)象,有的同學認為是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有的則認為是地球自己轉動形成的,這是兩種不同的意見。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以前,人們憑肉眼直接觀察,一直以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時由于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后來,人們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入思考,認識到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地球的運動形成的。
談話:明明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說是地球在運動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未聯(lián)想一些熟悉的現(xiàn)象:
、佼斈阕诳焖傧蚯靶旭偟钠嚴铮吹铰放缘臉、房子等物體會怎樣?(向后移動)
、谀銈冏^船嗎?在船上怎樣知道船是否在行駛?怎樣知道船在向哪個方向行駛?如果看船上的物體能發(fā)現(xiàn)嗎?為什么?
。2)講解:當我們隨同車、船一起運動的時候。會看到車、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運動 ; 同時,通過觀察車、船以外的景物的運動狀況,可以判斷我們乘坐的車船的運動情況。
(3)提問:
已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是靜止的。這說明什么?
、佼斂吹酱撏獾木拔镌谙蚯耙苿,這說明什么?
②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動,這說明什么?
。4)講述:我們可以根據(jù)物體間相互運動的關系,推想地球的運動狀況。
。5 )討論:
、偻ㄟ^觀察,我們看不到大地在動。據(jù)此能說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嗎?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們便是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體,是不能判斷地球這艘大船動或不動的。)
、僭鯓硬拍芘袛嗟厍騽踊虿粍幽?(要看地球以外的天體的運動情況)
、谕ㄟ^觀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升西落現(xiàn)象,也就是說都在自東向西運動。這說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東運動)
、畚覀兛吹教枛|升西落總是循環(huán)出現(xiàn)的,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地球在轉動)
④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從看到太陽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陽正南,相隔時間大約是多少?( 24 小時)這說明什么?(地球轉動一周的時間大約是 24 小時)
。6)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F(xiàn)在,人們可以乘火箭、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動。(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自轉。)
我們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是南極和北極,穿過地軸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做地軸。(板書:“地軸”)
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以地軸為軸轉動著,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 24 小時。
。7)指導學生填寫課本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8)提問:
、偈裁唇械厍蜃赞D?我們根據(jù)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轉?
、诘厍蜃赞D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
、蹫槭裁丛诘厍蜃赞D過程中,我們會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2 、指導學生認識晝夜的成因
。1)討論:
、傥覀円呀(jīng)知道晝夜現(xiàn)象是伴隨太陽東升西落發(fā)生的。既然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轉引起的,那晝夜現(xiàn)象應該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轉引起的)
、谡埬阆胂褚幌拢瑸槭裁丛诘厍蜃赞D過程中地球上會有晝夜現(xiàn)象呢?
。2)講述:為了證明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每組都有一個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儀,我們就用它來實驗。
。3)分組實驗:
①點燃蠟燭,用蠟燭光代替太陽光,讓“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觀察:”地球”的哪個部分被”太陽光”照亮?哪個部分沒有被照亮?想一想:這兩部分分別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坜D動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即從左向右)轉動,觀察在同一地點 (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是否會出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
(4)匯報實驗結果。
。ㄒ陨蠈嶒炓部梢苑植竭M行。如果分步實驗,匯報也分步進行。)
(5)討論:
、僖陨蠈嶒炚f明什么?
②現(xiàn)在,你認為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怎樣形成的?
。6)教師小結: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自轉及晝夜成因。)
地球是個球體,太陽雙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xiàn)象就會交替出現(xiàn)。
。7 )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8)提問:
①晝夜現(xiàn)象是怎樣形成的?
、跁円宫F(xiàn)象為什么是交替循環(huán)的?
、蹠円沟膩砼R為什么會逐漸發(fā)生的?
3 、指導學生認識地球公轉及四季成因
。 1 )談話:地球除自轉外,還有其他運動形式嗎?
。 2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公轉。
。 3 )觀察:
、購膱D中看,地球在怎樣運動?(繞太陽轉動)運動的方向是怎樣的?(自西向東)
、谀阒赖厍蚶@太陽轉一周要多長時間嗎?(一年)
③從圖中看,地球在繞太陽轉動時,地軸的方向是怎樣的?(總是傾斜的,傾斜的方向、角度不變。)
。 4 )講解: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太陽轉動,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轉時地軸總是傾斜的并且傾斜角度不變,這樣就造成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上同一地點受到太陽的照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有時太陽高度比較大,有時太陽高度比較小,有時太陽高度居中。我們知道太陽高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氣溫的變化,這樣,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上同一地點的氣溫就會出現(xiàn)有規(guī)律的變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現(xiàn)象。
三、鞏固應用
1 、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提問:
(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
( 2 )什么是地球公轉?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
。 3 )一天 24 小時是根據(jù)什么定的?
。 4 )在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同時自轉了多少周?
。 5 )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3、布置作業(yè)
觀察與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南天的星座(獵戶座或其他任意一個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變化?(隨著日期的推移,自東向西移動。)你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這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周圍星座相互運動的現(xiàn)象。)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 7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內(nèi)容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huán)境形成以及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學時,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做好內(nèi)容的取舍,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淺化,重現(xiàn)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多媒體現(xiàn)代化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地理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
(2)用簡單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用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動手演示,感知地球的運動,發(fā)展空間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也體現(xiàn)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觀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明白任何地理現(xiàn)象都有成因,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2)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運動規(guī)律。
2、正確列舉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四、教學方法與教具準備
1、運用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等工具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空間概念。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將零散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學生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中,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知道一些關于地球的數(shù)據(jù)。播放動畫“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贝蠹夷芙庖幌略騿?
學生回憶舊知回答。
“溫故而知新”,引入新課。
地球自轉有哪些特點呢?動畫:地球的運動。
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結合動畫地球的運動,完成學案“學生自主學習(一)”表格。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有針對性地鼓勵。
展示學習成果:“學生自主學習(一)”
讓學生展示自我,提高學習興趣。
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偃舻厍虿蛔赞D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
②若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
探究晝夜的形成:借助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邊演示邊解說。
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別從北極和南極看,還能簡單地說地球是自西向東轉嗎?教師動畫點撥。
表演者敘述,觀察者完成“學生合作學習(一)”。
了解我們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對生活是有用的。
師生共同學有關時區(qū)的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習時區(qū)知識,并完成“師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識。
師生共同探究:怎么統(tǒng)一時間呢?
和老師一起分析、學習完成學案“師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問題能力,初步了解時區(qū)。
教師以詩的形式小結地球自轉。
說說對該詩的理解
活躍氣氛,溫習知識
播放動畫“走過四季”。
觀看動畫。
緩解氣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學生一起學“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并完成學案上“師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為后面“學生合作學習(二)”作為知識準備。
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并給予指導。
小組合作探究“太陽的公轉”。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學到了哪些地球公轉的知識?用動畫補充或強調(diào)。
利用“學生合作學習(二)”展示學習成果。
檢驗合作學習情況。
了解科學史上的“天轉還是地轉“之爭。
閱讀“是天轉還是地轉”。
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結合動畫,和學生一起學習五帶的劃分。
利用“師生共同學習(三)” 。
展示學習成果:五帶。
太陽公轉知識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檢驗學習情況。
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總結反思。
培養(yǎng)梳理知識、鞏固知識能力。
六、板書設計
地球的運動:
1、自轉:自西向東,時間24小時,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2、公轉:自西向東,時間一年,四季變化、五帶。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06-29
《地球信箱》教學設計11-16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07-25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03-17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優(yōu)秀09-15
課文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設計11-29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15篇06-03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15篇)04-04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15篇09-28
五年級科學《地球故事》教學設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