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比》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比》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識比》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第23頁例題及做一做,第27頁練習三第二題。
二、教材分析:
加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內容。學生在之前學習了“1~5的認識”、“比大小”、“第幾”、“幾和幾”等,再來學習“加法的初步認識”,這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有通過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作為鋪墊,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進行學習遷移。
教材根據兒童的不同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突出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的思維。通過3位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體現(xiàn)不同思維特征的小朋友在計算上存在的明顯差異,承認學生間的這種差異,肯定了幾種不同的思考方法。這節(jié)課的學習為后面學習“1~5以內減法”做好準備。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獨立的列出加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3、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體驗,增強其自信心。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加法的含義。
五、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磁力貼、5個圓片、5根小棒、算式卡片、蘋果卡片。
六、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耄瑵B透方法
師:今天啦,我們數學王國的國王想邀請大家去數學王國做客,你們想去嗎?在進入數學王國之前,有一些數學題需要小朋友解決,只要小朋友們全部回答對了,門就會為你們而打開。你們有信心去解決嗎?
1、說分成。
4 4 4
3 1 2 2 1 3
3 2 5
1()()1 4()
5 5 5
3()2()()()
2、師生一起“拍手游戲”。
師:5的組成。我拍3。
生:我拍2.3和2組成5。
。ㄔO計意圖:復習舊知是比較簡單而又枯燥的,根據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及生理特點,用拍手游戲引入,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ǘ﹦(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
師:首先恭喜大家,順利進入數學王國去做客了。
師:今天,國王給大家?guī)硪欢蝿赢,請看?/p>
。úシ艅赢嫞合茸邅1個同學,手中舉著1只紅紙鶴,接著又走來2個同學,手中各舉著1只藍紙鶴。1個同學和2個同學走到一起,1只紙鶴與2只紙鶴放到一塊兒。)
師:好了,現(xiàn)在動畫播放完了,誰能給大家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生1:先來了1位小朋友,又來了2位小朋友,現(xiàn)在一共有3位小朋友。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真不錯,還有誰想說一說?
生2:原來有1只紅紙鶴,又拿來2只藍紙鶴,一共有3只紙鶴。
師:把1只紙鶴和2只紙鶴放在一起,1個同學和2個同學走到一起都是“合起來”的意思。
。ㄒ贿呎f一邊做手勢表示“合起來”)
師:請小朋友們自己說一說,做一做。
2、學習加法算式。
師:1個小朋友,1只紙鶴,我們都可以用數字寶寶幾來表示呢?(1);2個小朋友,2只紙鶴,我們都可以用數字寶寶幾來表示呢?(2)。
。ǔ橄蟪鰯底1和2)
師:在數學中,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紙鶴,就是把1只紙鶴和2只紙鶴合起來,也就是把1和2合起來,用“+”這個符號表示,(教師:板書“+”),在算式里讀作“加”。
1 + 2
。
加號
師:數一數1和2合起來是多少,用數字幾表示?(3)。等于3,用“=3”表示。“=”這個符號是等號,在算式里讀作“等于”。
1 + 2 = 3
。
加號等號
師:那這個算式讀作什么呢?
。1+2=3讀作:1加2等于3。)
師:那怎樣寫算式呢?
(利用實物投影儀:演示加法算式在低年級算術本書中的規(guī)范寫法,一方面引起學生重視,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看清書寫順序,并可以結合演示,向學生進行要養(yǎng)成書寫干凈整齊的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
引入“氣球圖”,看完以后同桌互相說一說你看懂了什么,然后指名說一說,讓學生帶這任務去觀察,即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望,又增進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
3、動手操作,加深體驗。
⑴師:小朋友學的都很不錯,下面,咱們來玩一個擺學具的笑游戲,先聽好老師要求:請你一只手拿出2根小棒,另一只手拿出1根小棒。兩只手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說一說,做一做“合起來”的動作。)
⑵同桌相互擺一擺,說一說,做一做。
。ㄔO計意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把兩只手里德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2和1加起來,用算式2+1=3表示。)
、菃l(fā)學生說說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會用口頭加法算式表示。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發(fā)散聯(lián)想,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ㄈ╈柟贪l(fā)展,練習提高
米老鼠和唐老鴨也來到了數學,它們說只要小朋友們參加活動,就能贏得蘋果樹上的蘋果喲!
。ㄔO計意圖:將練習題以小動物發(fā)獎品的活動形式呈現(xiàn),避免計算題的單調、無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1、活動一:幫忙數小鳥。
師:米老鼠和唐老鴨的蘋果樹上來了新客人,你能說說圖意嗎?你能幫忙數數,一共多少只小鳥嗎?
師: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鳥,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表示嗎?怎樣列式計算呢?并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
第一種:通過看圖,1、2、3、4、5,一只一只地輸出來的。
第二種:借助擺小棒算出來的。
第三種:用心算出來的。
第四種:先數4只,接著再數1只,就是5只了。
。ㄔ谶@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計算過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2、活動二:先擺,再說算式。
3、活動三:小貓玩球。
(1)利用課件展示小貓的活動場景。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說圖意和這樣列式,再在方框里寫得數。
。2)訂正時指名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并引發(fā)思考,不看圖,不借助實物,你能算出3+2等于幾嗎?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道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讓學生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個規(guī)律。)
4、活動四:擺一擺。
先讓學生獨立做,鼓勵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想得數。訂正時,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算出得數的。
5、活動五:看圖列算式。
。2)看動畫,列算式。
。ɡ谜n件動態(tài)展示小狗的情景,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說圖意和怎樣列式。)
6、活動六:練習三第三題。
3+1=()3+2=()1+3=()
教師啟發(fā):像這樣沒有圖,求“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想得數比較方便呢?
。ü膭顚W生用數的組成知識進行計算。)
。ㄔO計意圖:采用多種形式的習題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七、全課總結。
說說你這節(jié)課收獲了什么?
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把兩個數合起來要用加法,也知道了怎么計算。你認為在這堂課上你有哪些地方做的很好?還有誰做的很好,讓你可以向他學習?
。ㄔO計意圖:整理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突出重點、難點。痛過學生的自評、互評,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有一定的了解,也對學生的贊美別人的品德有一定的作用。)
《認識比》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認識圓》(第55頁到57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學會用圓規(guī)、點線工具畫圓。
2、讓學生經歷使用不同工具畫圓的過程,在觀察、思考、交流中掌握圓的基本特征。
3、了解畫圓工具的優(yōu)缺點,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圓的基本特征。教學難點:理解圓的基本性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簡易的點線畫圓工具
圓規(guī)
教學過程:
一、表演激趣,創(chuàng)設情境。
表演節(jié)目(課前互動)。誰來告訴我,從剛才的表演中你看到了什么?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有圓?
觀察生活中一些有圓的圖片。(課件出示圖片)
從剛才的圖片中,我們知道圓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為什么圓會被廣泛地使用呢?看來圓有很多特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圓。板書課題《認識圓》
二、動手操作,構建新知。
1、用不同的工具畫圓,初步體會圓的內部特征。 A、學生體驗用圓規(guī)畫圓。B、學生嘗試用點線工具畫圓(師介紹點線工具并示范畫圓。)(請3位同學上黑板畫圓)
2、解決畫圓過程中的問題,發(fā)現(xiàn)圓的基本特征。 分別采訪以上3位同學。
A、用圓規(guī)畫圓你遇到困難了嗎?誰能幫他解決?(板書:定點)B、用點線工具畫圓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是什么原因?(板書:定長)C、揭示圓心和半徑。用圓規(guī)畫圓的時候半徑在哪里?(兩腳之間的距離)學生嘗試畫半徑。
一個圓的半徑有多少條?為什么?
這么多的半徑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學生交流討論)
D、聽說過直徑嗎?它在哪里呢?請一位同學上黑板畫一條直徑。你發(fā)現(xiàn)直徑有什么特點?(無數條、長度相等、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等)
3、比較兩種不同的畫圓工具,深入理解圓的基本特征。
A、老師想把圓畫到黑板的右邊,怎么辦?(板書:圓心決定圓的位置)B、用這兩種工具畫圓,你覺得哪種好一些?(畫一個半徑2厘米的圓。再畫一個半徑 10米的圓。)(板書: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三、小結知識,延伸課堂。
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了圓有這么多特點。你現(xiàn)在掌握了哪些特點? 正是因為圓有這么多特點,所以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小到硬幣,大到摩天輪、城市建筑等等。其實我們還可以根據圓的這些特點創(chuàng)造出美麗的圖畫,最后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的學生創(chuàng)作的美麗圖畫。
觀賞學生作品(課件出示)。
同學們,這些圖畫漂亮嗎?其實,只要你拿起圓規(guī),就能畫出意想不到的美麗圖畫!你們有信心嗎?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定點:圓心 o 決定圓的位置
定長:半徑 r 直徑 d 在同一圓內 d=2 r
決定圓的大小
《認識比》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中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培養(yǎng)主動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活動程序:
活動一:
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促思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袋子里裝著什么嗎?
生:想。
師:這里面裝著各種形狀的物體。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指一名生上臺),閉上眼睛在袋子里摸物體,說出形狀,如果說對了,同學們就用掌聲表示,好不好?
。ㄉ謩e摸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W生踴躍舉手。師再多指幾名生到講臺前摸物體都完成得很好,很自然。)
師:今天,我們上一節(jié)"認識物體"的活動課。
【設計意圖: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形式引入,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的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活動二:
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師:你們真棒,能夠摸出物體,并準確說出了它們的形狀。如果告訴你們物體的形狀,讓你們摸一摸,你能從這么多的物體中摸出來嗎?
生:(齊答):能。
師:誰愿意和老師做這個游戲?
。ㄖ敢簧吓_,閉上眼睛,師說形狀,生摸物體。)
師:下面請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共同做這個游戲,好嗎?
生(齊答):好。
。ㄈ嗤瑢W拿出學具,共同做"摸物"的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在眾多物體中識別出這四類物體,加深對它們的認識,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同時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
聯(lián)系生活,豐富聯(lián)想
師:同學們真能干,摸得這么準。那你們想一想在生活當中有什么物品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呢?
。▽W生匯報)
生1:冰箱是長方體,書也是長方體。
生2:足球是球。
生3:我家的藥盒是正方體。
生4:鉛筆上面的橡皮是圓柱。
生5:鉛筆也是圓柱。(舉了一根削了的鉛筆。)
生4(反駁):不對,你那根鉛筆不是圓柱,它上面是尖尖的。
師:你能把它變成圓柱嗎?
生4:把上面尖尖的砍平。(做了一個"砍"的動作。)
生6:電視機是長方體。
生7(反駁):錯,電視機后面是鼓鼓的,不是平平的。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知道那些物體的形狀,讓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活動四:
搭拼學具,拓展創(chuàng)新
師: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四個伙伴隨處可見,它們的用途可廣了,不僅給我們帶來方便,還能美化我們的生活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這些物體,搭一件最喜歡的東西,當一個小小的設計師。
。▽W生動手搭學具)
師:誰愿意把你們最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展示給大家?
。ㄔ试S學生下位欣賞)
生匯報:有搭大酒店、火箭、電腦、大炮、滑滑梯、天安門、火車、足球場、高樓、公園、戰(zhàn)斗機、坦克、動物園等等。
【設計意圖: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親自去嘗試、去實踐、去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加深了對這幾種形狀物體的認識。】
案例反思:
一、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首先從創(chuàng)設"猜猜看袋子里有什么"這一有趣的情境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行為產生強大的內張力。學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參與著猜測、思考、表達等數學活動。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比較,主動探索出這四種物體之間的區(qū)別,從而加強對這四種物體的認識。
二"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并和同桌說一說,把自己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與同桌同學交流。在這里給予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時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大膽地探索知識,做到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論。不僅每個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得到滿足,而且學生在探索中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圓形的特征。在整個過程中既有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又有同學的合作交流,最終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fā)現(xiàn)數學,將今天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體出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末尾產生了兩個學生爭論不休的問題。如"削尖的鉛筆是不是圓柱","電視機是不是長方體"等問題,把課堂推上一個高潮,學生在大膽質疑,互相爭論中,不僅加深對這四類物體特征的認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敢想敢說敢質疑的能力。
四"讓學生搭拼學具,目的是再次扭轉學生的注意力,因為此時學生的精神已開始處于一種疲勞,即將要分散轉移的時刻,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好動特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再次收攏,讓學生當一個"小小的設計師",搭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興趣,而且學會在參與過程中運用知識、內化知識。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允許學生下位去觀賞,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
《認識比》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蘇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74~77頁.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2,在體驗面積含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比較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體會數學與學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和探索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示范,和學生一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同座的兩個同學互相比一比
師學生比一比
說說比較的結果
指一指,比較的是哪一部分的大小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認識面積的含義。
。1),摸一摸,感受面有大有小。
。▽W學生說,并要求摸一摸)一學生說完,大家再摸摸
課本的封面和桌面比較,哪個面大?哪個面?
誰能邊摸摸面,邊說說它們的大?
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邊摸邊說)
。2)、揭示面積含義。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中的面是有大小的在數學里,我們把黑板面的大小稱為黑板面的面積那黑板面的面積就是指什么?
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什么?(板書)
你還能舉出面積的'例子嗎?
。3)、聯(lián)系學生活拓展。
舉例說說學生活中其他物體面的面積?并比比它們的大小
小組交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
2、比較面積的大小。
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嗎?(例2)出示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動手試一試,比一比,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看看哪一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小組討論。
各小組匯報比較的方法(演示)
師適時點評
3、想想做做第3題
比較這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嗎?先看第一個圖形占了多少格?第二個呢?第三個呢?最后一個圖形你是怎么數的?有什么好方法向大家介紹?那么這四個圖形中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三、拓展應用。
打開書本第75頁,看試一試的第一題,比較下面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小組先討論用什么方法?然后選擇相應的工具。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比的?(根據學學生回答,白板演示)引導反思: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四、課堂延伸
1.比一比兩塊布的面積
2.根據面積大小估算價錢
《認識比》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能在生活中理解分數的具體意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用分數描述選定事物占整體的幾分之一。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展。
3、情感目標: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積極、愉悅的數學情感,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分數,會用分數描述事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邊三角形等圖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什么節(jié)日嗎?(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有什么習俗呢?(賞月、吃月餅)同學們愛吃月餅嗎?(愛)
師:這里有2塊月餅,怎樣分給兩個小朋友才公平呢?(課件)
生:一人分1塊,這樣才公平。
師:數學上把“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現(xiàn)在月餅只有一塊(課件),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
生:能。(師板書: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師: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塊);半塊用哪個數表示呢?用我們學過的數能不能表示出來呢?(不能。學生猜測1/2;學生猜不出來就揭曉謎底。)師:對!就是1/2,(課件出示1/2),誰知道1/2是個什么數?
生:分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循循漸進,讓學生知道學習“分數”的意義!
。ǘ﹦邮植僮鳎涣魈骄。
1、認識分數1/2:
師:誰能結合剛才分月餅的過程說一說1/2表示什么意思?
。ㄒ龑W生說出: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ò鍟好糠菔撬亩种唬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1/2)
師:1/2怎么寫呢?(先寫一短橫—,表示平均分;再寫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后寫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1/2怎么讀呢?(生讀一遍,再用文字書寫一遍。)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1/2”的含義,同時學會分數的讀法和寫法!
2、理解分數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塊月餅可以是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蘋果、蛋糕……(用生活中的事物描述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2)實際動手操作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1/2,想不想把它找來?(課件:先對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生:動手操作,相互交流。(師:巡視指導)
師:追問,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發(fā)展自己,進一步認識1/2的認識。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通過1/2,認識1/4
小組活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并涂一涂。
師: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組合作與交流,并自愿將作品展示給全班欣賞。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為什么每份都能用1/4來表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理解1/2的基礎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明確分數的含義!
4、讀寫分數
師:同學們,像我們剛才認識的'1/2,1/4······這樣的數都叫做分數。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仔細地觀察,看看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幾分之一?
生:······
師:我們認識了這些分數,我們再來寫寫這些分數。
。ㄏ葘懸欢虣M,它叫做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再寫分數線下面的數,我們把它叫分母,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最后寫分數線上面的數,我們把它叫分子,表示其中的幾份。
[設計意圖:實現(xiàn)教材的重組,在學生認識了幾分之一后,學習分數的讀寫法,進一步加深認識,同時也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打下基礎]
。ㄈ╈柟叹毩暋⑼卣箲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分數,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你能準確地運用分數了嗎?讓我們一起試試。
1、下面的圖畫讓你聯(lián)想到幾分之一?國旗/巧克力
2、猜一猜線段的幾分之一?
[設計意圖:多方面的練習,可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激起思考高潮,使學生獲得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
師:我們這樣分下去能把分數說完嗎?
生:不能。
師:對,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研究分數。
【板書】
平均分
分數的初步認識
1分子
分數線
2分母
【課后反思】
一、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二、注意激勵學生動手思考,將操作與思考相結合。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取新知。
三、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相互交流、動腦思考,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認識比》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利用舊知遷移,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
。ǘ┻^程與方法
在觀察、比較、變化、抽象中,讓學生經歷建構倍的直觀模型學習過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質。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操作、推理、遷移及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基本數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準備:課件,實物圖片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舊知回顧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見過面了,但是老師沒有告訴大家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請看大屏幕,讀一讀。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走進數學王國,去認識一個新朋友“倍”。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同學們先來解決幾個小問題。(出示課件)
1、列式計算。
2、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看圖表述(用“幾個幾”)說出圖中的物品: 2個4。
3、先觀察再說一說。
、胚@是幾個幾?(5個3)
、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且5個3是多少應該怎樣計算?
3、拍手游戲。
、爬蠋熍膸紫拢瑢W生拍2個老師拍的那么多。想一想,你該拍幾下。
⑵老師拍幾下,學生拍2個老師拍的那么多。但是要讓大家聽出你拍的是2個幾,注意停頓。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圖片,增強了簡單情境創(chuàng)設的動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通過圖片復習舊知“幾個幾”,與新知“倍”形成知識的對接,做好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概念意義的先前儲備,為溝通兩者的聯(lián)系做好鋪墊。
。ǘ┣榫皠(chuàng)設,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倍”,建立“倍”的概念
師:在豐收的季節(jié)里,勤勞的小兔子也忙著收獲呢,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出示:“小兔子拔蘿卜”主題圖
2、用“幾個幾”表述,初悟“倍”的含義。
。1)胡蘿卜2根,紅蘿卜6根,白蘿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蘿卜看成1份,你能把白蘿卜的根數用“幾個幾”來表述嗎? 一起數一數:1個2,2個2,3個2。
板書:3個2
3、找準關系,用“倍”進行語言表征。
。1)白蘿卜的根數有3個胡蘿卜那么多,還可以說成“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板書: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指名說,再集體說。
。2)師再拿出2個白蘿卜,說一說白蘿卜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板書: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4倍。
及時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白蘿卜有4個2。)集體數一數。
(3)完成書中第50頁例1:觀察思考白蘿卜與胡蘿卜的關系,圈一圈、填一填。如果有6個2呢?(就是2的6倍。)10個2呢?(2的10倍。)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幾個2就是2的幾倍。)沒錯,當我們把2個胡蘿卜看成一份時,白蘿卜有幾個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倍。
出示3個紅蘿卜,再討論白蘿卜是紅蘿卜的幾倍。
。4)師追問: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3個3)每個3分別表示什么?
(5)探究:這兩個問題都是把誰看成一份的量?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時,都要把“是”后面的量看成一份,不信,你看。(出示課件:粉花、黃花)教師及時追問:誰是一份的量?
。6)即時練習:圈一圈,判一判(課件出示)
。7)鞏固加深(課件出示:圓片)
【設計意圖】學生認識實物帶有具體性和直觀形象性,需要從感受中獲得感性積累,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上述片段中,從幾個幾過渡到倍的語言表征,讓學生經歷從對生活中具體實物量的比較中抽象出倍的過程。再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通過知識的遷移形成對新知的鞏固與運用,引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即時練習既是對新知學習進行簡單反饋,同時讓學生感受到“1份”的標準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會影響比較量是標準量的幾倍關系,要明析誰是“1份”的標準量是關鍵。
4、動手擺一擺,體會“倍”的關系。
。1)想一想,擺一擺。課件出示
師: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
學生動手擺一擺。
。2)同桌商量一起擺,只要擺出藍圓片和紅圓片的倍數關系即可。
【設計意圖】“1份”標準不變,倍數發(fā)生變化,比較量也在發(fā)生變化,強化標準量的唯一性。逐步解開“倍數關系”的種種類型。在這個片段中,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的數學事實。
5、游戲: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師拍2下,請學生拍出2的3倍。要讓大家清晰的聽出3倍的關系,注意停頓。
。2)教師拍3下,請學生拍出3的4倍。
【設計意圖】游戲向來是學生最喜愛的一項活動,通過拍一拍讓學生對倍的理解實現(xiàn)了從形到聲的過渡,賦予學生對“倍”知識多方面立體的感知,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氛圍。
。ㄈ╈柟叹毩暎\用新知
1、想一想,說一說
相同的圖形沒有放在一起,你還能看出它們的倍數關系嗎?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滲透比例思想,并用蘋果的總數與梨的總數進行比較進行檢驗。)
。 )是( )的幾倍。
2、填一填
圖沒了,你還會填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 )倍。(因為6里面有2個3。)
18是6的( )倍。
。 )是5的2倍。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xiàn)了層次性與思維性的提升。第1題物體穿插擺置,但又有規(guī)律,滲透了比例思想,可以從一組物體數量中,也可以從整體數量中發(fā)現(xiàn)它們的倍數關系,并可以互相檢驗;第2題脫離了形象物體的參照,抽象成數字,從感性提升到理性.
。ㄋ模┗仡櫡此迹崂砣n
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能舉例說說嗎?
《認識比》教學設計7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昨天老師讓你們收集生活中的的百分數,你們找到了嗎?
展示學生收集的百分數。
你能試著讀出中這個百分數嗎?生讀一讀。
生活中有這么多的百分數,這說明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師出示收集的百分數
這是一條褲子的'商標牌,請看這里:
展臺展示:面料90%棉10%絲
找生讀一讀,誰能把90%寫在黑板上。生試著寫,師范寫:先寫數,再寫百分號,讀作百分之九十。
2能用一個簡單的圖表示出來嗎?
生用圖表示,然后展示出來。
討論:90%表示什么意思。生說師板書:棉
材料是這條褲材料的90%。
三繼續(xù)展示:
。1)地球表面中海洋面積約占71%。
。2)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數占92%,少數民族人口占8%。
。3)山東省小學生近視率達53.5%。
學生說出每一個百分數的意義,然后師板書。
4小結
什么是百分數?生試著說一說,師板書。
5生同位間互相說一說收集的百分數表示的意義。
6出示一瓶飲料
飲料中果汁含量30%,把飲料倒入杯子中,問:杯子里果汁含量占百分之幾?生說,師繼續(xù)倒,讓生說一說。
7課件展示林書豪的資料
請你用數學的眼光看這段資料,1/2能用百分數表示嗎?3/4米呢?
分數和百分數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三鞏固練習
1用百分數表示
。1)大部分:95%15%0.5%
。2)神舟一號到神舟八號全部發(fā)射成功:80%98%100%
(3)栽種的樹木一小部分沒活:80%5%50%
。4)校車超載:95%100%300%
2統(tǒng)計:盒子里放10個球,可以放白球和紅球,如果放白球的可能性為90%,應怎么放?
3用百分數表示下面成語:
百里挑一十拿九穩(wěn)百發(fā)百中一箭雙雕半壁江山
四總結
。ǎ%的開心()%的收獲()%的遺憾
送你一句名言
愛迪生:99%的汗水+1%的靈感=成功
《認識比》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薄⒆寣W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艅邮址忠环
、仆勒f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菂R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
、刃〗Y: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會分嗎?
、弄毩邮址忠环
、仆澜涣,你是怎么分的?
、菂R報交流:出現(xiàn)多種情況(略)
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xù)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么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
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指多名學生說圖意)
師:剛才說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說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
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說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么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同學們的發(fā)言,你有什么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除號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后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于3。
6、小結:把總數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余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不看圖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yè)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㈠效果分析
這是一節(jié)研討課,也是一節(jié)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qū)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
《認識比》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56、57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等活動,學生能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并且學會用圓規(guī)正確畫圓。
2、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形成圓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中。
3、通過本課,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數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并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xiàn)象。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11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它是學生在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學生認識發(fā)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內容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年齡在11—12歲。他們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此時,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xiàn)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
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是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數學。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的圓學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觸,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同時學生具備了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有較強的交流與表達的愿望,使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可能。
【教學重難點】
1、感知并了解圓的特征和用圓規(guī)畫圓。
2、掌握圓的特征,能熟練地畫圓。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圓規(guī)、圓形紙片、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引入新課
1、學生欣賞圖片。
師:老師給大家?guī)砹嗽S多漂亮的圖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課件,學生邊看邊說)這些圖片的上面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發(fā)現(xiàn)了嗎?(上面都有圓)
2、感受生活中的圓。
那么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圓的例子嗎?(生舉例)
老師也用課件出示幾個生活中有圓的例子,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到處都有圓以及圓很美。
【評析:充分關注學生的經驗,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喚起學
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用心捕捉圓在生活中的原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展示精美的圖片,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圓形物體,體會到圓的無處不在,激勵學生探尋圓的奧秘!
3、設出疑問揭示課題。
選中汽車和自行車這張幻燈片問:你知道車輪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而不是正方形和圓形的嗎?(生答)
【評析:以"自行車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為疑,只能引起學生用浮淺的知識來回答,怎樣用科學的道理來解釋呢?學生急于想知道,這樣可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熱情!
關于圓的知識有很多,這節(jié)課咱們就走進圓的王國去看一看。(板書課題)
二、認識圓及各部分名稱
1、曲線圖形。
(課件出示一個圓)圓是平面圖形還是立體圖形? 以前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你能把這些平面圖形分類嗎?(圓是曲線圖形)
【評析:由物體是圓的,到抽象出圓的幾何圖形,以及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比較,初步認識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這些知識只有在教師的層層引導下,才能步步加深認識。這樣安排教學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好。】
2、初步畫圓。
老師徒手畫圓,畫的不是真正的圓,怎么才能畫出真正的圓?(學生開動腦筋,想出各種方法)
圓規(guī)是畫圓的專用工具,請學生觀察圓規(guī)并向同學介紹圓規(guī)各部分名稱及作用。
嘗試用圓規(guī)畫圓,邊畫邊思考用圓規(guī)畫圓要注意什么。
老師在黑板上示范畫圓。
【評析:讓學生用圓規(guī)試著畫圓,尊重學生的畫圓經驗,經歷圓規(guī)畫圓的過程。形成實踐的體驗后發(fā)現(xiàn)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及要注意的問題,再交流畫圓的方法及用圓規(guī)畫圓的注意點,并互相提醒,充分體現(xiàn)了探索性的學習方式!
3、認識半徑和直徑。
(指黑板上的圓)固定的一點在圓的中心,這個點叫做圓的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來表示。(出示課件上的圓)認識圓內的點,圓外的點,圓上的點。
師:如果把圓心和圓上的點連起來就成了一條線段,這條線段就是圓的半徑。想一想半徑什么樣子,是連接那兩個點的線段?圓上有多少個這樣的點?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有幾條?也就是說圓的半徑有無數條。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半徑?(生說,然后出示半徑的定義并讀一讀)半徑一般用字母r來表示。
現(xiàn)在繼續(xù)畫線段,這次經過圓心畫一條線段,并且線段的兩個端點在圓上,這樣的線段叫圓的直徑。想一想,直徑什么樣子?(過圓
心,兩端在圓上)這樣的線段能畫幾條?(無數條)也就是說圓的直徑有無數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叫直徑。(生答,接著課件出示直徑的定義,生齊讀)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
4、小練習。
知道了什么是直徑和半徑,下面找一找直徑和半徑。(課件出示)
(1) 那些線段是直徑?為什么?
(2) 那些是半徑,哪些是直徑?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圖形的辨析,使學生認識圓中的哪些線段是半徑、直徑,什么樣的線段不是半徑、直徑,進一步理解圓的半徑、直徑兩個概念!
你能在這個圓上(指黑板上畫的圓)畫出一條直徑和半徑嗎?(一生上臺畫)其余學生在剛才畫的圓上也畫出直經和半徑,并用字母標出來。
【評析: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讓學生在自己畫出的圓中分別畫出圓的直徑和半徑,無需教師過多的解釋,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已將圓心、半徑、直徑這三個重要的概念的和外延,做出了非常清晰明確的界定。】
三、動手操作探究圓的特征
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現(xiàn)在老師有個問題想請教同學們,我要畫一個比黑板上的圓還要大的圓,怎么辦?(把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拉大)還要小的圓呢?(把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變小)兩腳的距離是什么?圓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認識比》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面”。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鐘面上有1~12這12個數,認識分針和時針,知道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和語言表述,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培養(yǎng)遵守作息時間的好習慣,使他們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很簡單、很有趣,使他們愿意學數學。
【教學重點】
1.認識鐘面,會區(qū)分時針和分針。
2.知道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教學難點】
知道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激情引趣。
猜一猜:(電腦演示)“大家好,我叫小明。今天我想先為大家猜個謎語,看看你們誰最聰明。”
“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叫我按時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謎底:鐘表)
2.舉例說明。
。1)觀察形狀各異的鐘表(電腦演示),請學生說一說鐘表有什么作用。
。2)教師明確鐘表的作用。
師生共同認識:這些鐘表雖然大小不一,形狀不同,但是,都可以幫助人們掌握時間,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學習和休息。
二、新授
1.認識鐘面。
激發(fā)學生:大家都知道有關鐘面的哪些知識呢?學生回答。
共同認識:
。1)認知鐘面上有12個數,及12個數的意義和順序。
提出問題:鐘面上的12個數是按照什么順序排列的?排列的方向呢?
。2)觀察時針、分針的特點,正確建立“時針”“分針”的表象。
提出問題:時針、分針一樣嗎?有哪些不一樣?
指導學生:學生之間互相說一說時針和分針的特點;請學生給大家介紹時針和分針的特點。
2.認識整時。
。1)教師提出問題:“在生活中你們會看表嗎?”
。2)課件顯示:
教師提出問題:你們怎么知道這是3時,這是5時,這是8時的呢?
學生討論。
反饋討論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長長的分針指著12,短短的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教師提出問題:你們會撥出鐘表上的時間嗎?
請用自己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試著撥出7時,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撥的。
。4)發(fā)散練習:請學生想好一個整時刻,并撥在鐘面上。
展示學生撥鐘表的情況,并注意認讀10時,區(qū)分12時、6時和9時。
3.課中操《時間像小馬車》。
4.認讀整時。
創(chuàng)設情境:小明的一日生活。
課件演示:
學生觀察情景圖,正確地認讀鐘面上的整時。
5.教師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
教師啟發(fā)學生:小明的生活真有規(guī)律,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小明這樣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讓小鬧鐘成為我們的好幫手。
三、技能訓練
1.基礎訓練。
小明不僅平時生活有規(guī)律,周末也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我們一起看看星期六他都安排了哪些活動。
(1)讀一讀:公園門口的時間牌,早上6時──晚上9時(鐘面表示形式)。
。2)認一認:商場門口的時間牌,早上9:00──晚上10:00。
。3)撥一撥:圖書館門口的時間牌,早上8時──晚上8時,區(qū)分兩個8時。
教師提出問題:請你們把這兩個時間撥出來。為什么只撥一個?在鐘面上顯示的是一樣的,它們有什么不同?
2.拓展訓練。
(1)動手操作:根據指令,自己畫鐘面。
啟發(fā)學生:老師這里有幾個奇怪的鐘面,奇怪在哪兒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調皮的時針不知道跑哪兒去了,請你們把它找回來畫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上。
2時(缺時針)、11時(缺分針)、1時(缺時針和分針)。
。2)觀察、比較:觀察不同表示形式的鐘面(實物投影),并依據規(guī)律認讀時間。
教師啟發(fā)學生:鐘表這個大家庭里有各式各樣的鐘,你們見過這樣的鐘面嗎?(羅馬數字、表盤上沒有數字)有誰認識這些符號?現(xiàn)在是幾時?
(3)估算與推理:星期日,小明準備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香山看紅葉。他們早上8時從家里出發(fā),路上乘公共汽車需要兩個小時,你們知道他們幾時到達目的地嗎?(電腦演示)由于不想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和工作,他們準備在下午4時回到家。因為玩得很累了,媽媽建議打出租車回家,這樣路上只需要一個小時,你們知道他們是幾時從香山返回的嗎?(電腦演示)
3.應用訓練。
電腦演示:“小朋友,看我的生活多么豐富多彩呀!你們能不能像我一樣,也為自己安排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周末活動時間表呀?”
【板書設計】
《認識比》教學設計11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課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 本課教材編排的內容很充實,由于有較多的學生操作活動,又是一節(jié)低年級數學概念課,所以把這一課上扎實上好不容易。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xiàn),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jié)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jié)課的設計,本著“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玻箤W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并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準備
。保處煖蕚洌赫n件,尺,軟盤。
。玻畬W生準備:彩紙條,剪刀,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談話:(演示課件)有一次課間,幾個小
朋友在一起討論什么兵器最厲害。紅紅說:“我覺得寶劍最厲害!泵髅髡f:“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問:在剛才他們的談話里,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嗎?(米、厘米)
引導:對!我們已經學過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板書: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畫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厘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么單位比較好?量一枝鉛筆的長度該用什么單位呢?
[說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些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通過復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孩子們熟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又能讓學生覺得有趣,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
設疑:(課件演示)紅紅又問了一個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還短,或者比1厘米長但比1米短,又該怎樣表示它的長度呢?”
指出: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關于長度單位的知識。
二、認識毫米。
。ǎ保┮龑В何覀円郧傲窟^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xiàn)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學說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有的說1厘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么辦呢?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完成課題板書:分米和毫米)
。ǎ玻┬〗M學習。
、俪鍪緦W習步驟。
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請你在尺上找出來。
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請你找一找、量一量。
、趯W生分小組自主學習。
。壅f明: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較弱,所以出示了具體的學習步驟。這樣,能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討論,從而理解毫米的含義。]
、蹍R報:通過小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1厘米中數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ǎ常┨釂枺耗隳苡檬直犬嫵觯焙撩状蠹s有多長嗎?
教師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學生互相比畫,并用一分硬幣進行檢驗。
。ǎ矗┠阒滥男〇|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互相說一說。
三、總結
。保釂枺何覀兘裉鞂W習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問: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厘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壅f明: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初步溝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總結能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玻釂枺耗敲船F(xiàn)在再來看看前面紅紅提出的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短該用什么單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長呢?(分米或厘米)
四、鞏固練習
。保笇瓿伞跋胂胱鲎觥钡冢差}。
先讓學生獨立看圖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啟發(fā)學生用不同方法確定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
。玻笇瓿伞跋胂胱鲎觥钡冢殿}。
先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再組織交流,啟發(fā)學生說清楚選擇的理由。必要時,可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
3.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先讓學生自由判斷,再啟發(fā)學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猜想。
反思:
分米和毫米一課重點是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能比劃出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并能很快地說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學生也能正確利用知識解決一些問題,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會靈活運用,還有個別學生不認真審題。如黃瓜長2( ),在認識厘米和米時,也曾有類似題:黃瓜長25( ),卻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了解決的策略。
課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則關于長度單位運用錯誤的笑話: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于是我拿出來讓學生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剛讀了兩句,班中便發(fā)出了“啊”的驚訝聲,讀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問:“笑什么呢?”學生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長的床只有兩個這么長,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這么長,那只能小人國的人用了!”……紛紛邊說邊用手比劃著!皩ρ剑銈冊谶x擇單位時,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們身邊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來比劃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這樣,學生在比劃和說理想結合的過程中,拉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隨身帶了一把尺,可以隨時進行估測。
《認識比》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感知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學會對倒數的正確表述。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等。
教學重點: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光盤
課前研究:自學課本P50:
。1)什么是倒數?倒數的概念中哪幾個字比較重要?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的。
(2)觀察互為倒數的兩個數,說說他們分子、分母的位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0有倒數嗎?為什么?
教學過程:
一、作業(yè)錯例分析。
二、學習分數的倒數:
1.出示例7
學生在自備本上完成,指名核對。
教師板書: ×=1× =1× =1
2.你能模仿著再舉幾個例子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觀察板書,揭示倒數意義: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板書)
和 互為倒數,也可以說的倒數是 ,的倒數是。
讓學生模仿著說另外兩個算式,誰和誰互為倒數?誰是誰的倒數?
4.你能分別找出和的倒數嗎?
學生同桌討論找法,指名交流。
5.觀察上面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學生討論怎樣求一個分數的倒數?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個分數的倒數時,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練習:同桌兩位同學一位說出一個分數,請另一位同學說這個分數的倒數,并交換練習。
三、學習整數的倒數:
1.電腦出示:5的'倒數是多少?1的倒數呢?
學生跟自己的同桌說一說,再指名交流。
方法一:求5的倒數時,可以先把5看作,所以它的倒數是;
方法二:想5×( )=1,再得出結果。
2.那1的倒數是多少?(1)
3.0有倒數嗎?為什么?(沒有一個數與零相乘的積是1,所以0沒有倒數)
4. 分數和整數(0除外)都有它的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你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嗎?
0.25 0.1 的倒數是多少?如何求的?
5.練一練 示范寫 的倒數: 的倒數是 ,明確不能寫成 =。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四、鞏固練習:
1.練習十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說說思路及倒數的意義和求倒數的方法
2.練習十第2題
學生先獨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注意說完整話。例:與4互為倒數。
3.練習十第3題
學生獨立填空后集體訂正。
4.練習十第4題
寫出每組數的倒數。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第1組中都是真分數,倒數都是大于1的假分數。
第2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數,倒數都是真分數。
第3組中都是一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倒數都是整數。
第4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數,倒數都是幾分之一。
5.練習十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怎樣求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
6.練習十第6題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后,辨析。
兩題中分數的不同意義:
第一題中的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系,要用乘法計算。
第二題中的表示用去的噸數,求還剩多少噸,要用減法計算。
7.思考題
學生小組討論,指名交流。
按鋼管的長度分三種情況考慮:
。1)如果鋼管的長度都是1米,那么兩根鋼管用去的一樣多;
(2)如果鋼管的長度小于1米,那么第一根用去的長度長一些;
(3)如果鋼管的長度大于1米,那么第二根用去的長度長一些。
五、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數之間的一種新的關系——倒數關系,誰再來說一說倒數是怎樣定義的?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1的倒數是多少?0有沒有倒數?
《認識比》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培養(yǎng)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初步感知并建立1噸重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噸重的觀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復習:
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有哪些?(板書:千克克)
千克和克之間有怎樣的關系?(1千克=1000克)
2、同學們,聽過小馬過河的故事嗎?今天,小馬可不是一個人過河,它要和它的四位小伙伴一起過橋,我們一塊兒去看看吧。ǔ鍪拘⌒、小馬、小牛、小鹿過橋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呢?(小熊體重400千克,小馬體重300千克,小牛體重500千克,小鹿體重100千克。)
師:“千克”這個質量單位我們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認識了,我們還認識了比千克更小的質量單位“克”。小熊最先看到橋上有塊牌子,上面寫的什么呢?指名說。“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誰來說說。小鹿在想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噸”表示什么?你知道有關噸的知識嗎?)指名說說你已經知道哪些有關噸的知識。
師: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噸”。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二、參與實踐,充分體驗。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了解“1噸”的物品有多重。出示桶裝礦泉水(實物)
、僬垘酌麑W生親自搬動礦泉水,體驗1桶水的重量(20千克)(搬運很吃力)
、谡埬闼阋凰5桶水的'重量是多少?(板書:100千克)
如果用一個大口袋把這五桶水裝起來,再讓你來搬,你還搬得動嗎?
師:這么重的東西,就是老師也搬不動它?墒牵幢氵@么重的東西,它的重量也沒達到1噸;得10個和它同樣重的大袋子合在一起后,總重量為1噸。(板書“1噸)
(2)老師想了解以下我們同學的體重大約是多少?誰愿意來說說?指名說。
師:請我們班體重大約25 千克的同學上來,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25 千克到底有多重。其他同學也上來背一背,說一說背的感受。那么,40 個同學合在一起就是 噸重了,你能一次背起40 個同學嗎?(學生露出驚訝的表情)
師:我們在上學期就認識了“千克”這個質量單位,那么它和“噸”有什么關系呢?
2、教學“千克”與“噸”的簡單換算。
。1)(出示大米圖)師:1袋大米是100千克,2袋呢?3袋呢?4袋呢???(課件動態(tài)演示)10袋呢?學生齊說。對了,10 袋大米就是1000 千克,而1000 千克就是1 噸,所以1 噸=1000 千克。教師板書:1 噸=1000 千克。在讀的時候,1000 和千克之間要有 1個短暫的停頓,齊讀1 噸=1000 千克,1000 千克=1 噸。
。2)(出示大象圖)“一頭大象重6 噸,合多少千克?”
指名口答,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多指名說。課件出示思考過程。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把你的想法告訴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全班交流。
3、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噸”。
師:在生活中,你還見過或聽說過哪些物體的重量是用“噸”做單位的?學生進行舉例。
。ńY合舉例,多媒體演示:輪船上的大宗物品、碼頭上的集裝箱、大象、鯨、一堆黃沙的重量、卡車的載重量)邊演示邊解釋大宗物品的含義。
小結: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做單位。
三、鞏固應用,深化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出示課件圖)
指名口答,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填空。
1頭牛重500 千克,( )頭牛重 1 噸。
1桶油重200 千克,( )桶油重1 噸。
1頭豬重100 千克,( )頭豬重1 噸。
1包水泥重50 千克,( )包水泥重1噸。
指名回答,說說為什么這樣做,你是怎么想的,只要有道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是多少噸?
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計算,回答。指名板演。
3、判斷并改正。
一只粉筆重 13千克。()
一瓶牛奶重 250克。()
一個足球重1噸。()
一頭藍鯨約重5千克。()
1噸鐵比1000 千克棉花重。()
學生先獨立思考后,集體交流,說說理由。
4、解決實際問題。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2)解決動物們過橋的問題(回到情境圖)
師:現(xiàn)在你能說說小馬它們能一起過橋嗎?為什么?可以怎么過?
。3)修改日記
師:前不久,老師看到了三年級一位同學的日記,覺得挺有意思,我們一起來看。 三月二十一日周五晴
早晨,我從床上起來,刷牙、洗臉后,坐在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噸的牛奶,吃了一個65千克的雞蛋。然后,背起3噸重的書包,向學校跑去。在路上,一輛大貨車滿載7克左右的水泥,從我身邊飛馳而過,把我嚇了一跳!
師:老師看到很多同學都笑了,能說說為什么嗎?應該怎樣寫?全班交流?吹饺沼涀詈,一輛大卡車從我身邊飛馳而過,把我嚇了一跳,你想說什么?(要注意交通安全,要養(yǎng)成寫日記的好習慣。)
四、小結評價,回歸生活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新的質量單位:“噸”,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認識比》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演示,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數數量是6、7的物體,體會6、7的基數含義。
2.了解6、7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相鄰兩數的大小,初步體會6、7的序數意義。會讀、會寫這兩個數。
3.通過學生觀察、操作、表述,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和認真觀察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數學問題意識和數學交流意識。
二、重點難點
6和7的順序和序數含義。
三、教學準備
直尺、0~7數字卡片、若干圓片或其他學具。
四、教學流程
。ㄒ唬┣榫皩
1.猜數:比1大比3小的數字娃娃是誰?誰在2和4的中間?比4多1的數字是幾?比5小1的數字是幾?。
2.引入:今天,又有兩個新的數字娃娃要和我們交朋友呢,想知道它們是誰嗎?可它們真頑皮,早已躲進了數學書39頁的主題圖中呢。
。ǘ┬抡n展開
1.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數數和認數。
。1)出示主題圖:教室里,同學們正在大掃除。教室里擺放著6張課桌和1張講桌、7把椅子,6個同學和1位老師在打掃衛(wèi)生。
(2)引導觀察,啟發(fā)思考。
在學生觀察畫面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說一說畫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
。3)交流、匯報。
你看到些什么?(同學、教師、桌子、椅子等)
圖上有多少張桌子、多少把椅子和多少人?(6張桌子、7把椅子和7個人)你是怎樣數教室里的人數的?又是怎樣數桌子或椅子的?
(4)抽象出畫面中的數。
桌子的張數、同學的個數用數字幾表示?(板書:6)椅子的把數、師生共有的人數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7)
(5)點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6和7這兩個新朋友。板書課題。(6和7的認識)
。6)用6和7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2.教學數的順序和比較大小。
。1)擺學具:先擺出5個圓片,再添上1個圓片,是幾個圓片?(6個)6個圓片再添上1個又是幾個圓片呢?(7個)(讓學生直觀感知到6比5多1,7比6多1。)
利用上面擺出的圓片,引導學生直觀比較。
師:從你擺的圓片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誰大誰小呢?跟你的同桌說說。(學生很容易比較出:6>5,5<6,7>6,6<7,7>5,5<7。)
思考:7>(),()<6,……
(2)通過直尺,直觀教學數序。
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順序。
教師在黑板上展示出直尺圖,只寫出0、1、2、3、4、5。提問:6、7的位置在哪兒呢?誰能幫它們找一找?請學生板演。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7以內數的順序。讀一讀(0~7,7~0)。
爭當小老師。誰能像老師一樣提問題考考大家?如:5的后面是誰?6在幾和幾的中間?與5相鄰的數字朋友是誰?……(可以同桌合作,小組合作,與你的好朋友合作等)
3.明確6和7的基數和序數的意義
。出示金魚圖。分組進行,邊觀察邊討論,得出正確的答案。
(1)先讓學生分清左和右,找準起點。從第1瓶數到第7瓶,再觀察第2瓶里有幾條金魚?第6瓶里呢?說出你是從哪邊數起的?
(2)認真觀察找出裝有6條金魚的瓶子,再從左或從右數數是第幾瓶?
(3)從左邊數起找到第7瓶,再數一數瓶里有多少條金魚?從右邊數起呢?
(4)小組合作。一生提問,組內人員回答。
4.指導書寫6和7。
。1)展示6、7的形狀,指導同學觀察,啟發(fā)想象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鋤頭等。)
。2)師介紹田字格,并在田字格中示范,學生在書中描紅練習。
。3)學生板演,學生評價,及時糾正。
課堂小結
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誰?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想了解什么?
小結:認識了6和7,知道了7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五、教學反思
1.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
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幫助學生學數學,例如本課中,教材就利用了—個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面“師生打掃教室”來開展學習。學生在數出圖中人、物的.數量時,感受到數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夠從實物中抽象出數。
2.數學學習需要活動,數學活動進入課堂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活動貫穿始終,有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活動;有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還有培養(yǎng)觀察的能力、協(xié)作精神的數學游戲。通過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在活動中促進發(fā)展,在活動中得以鞏固,在活動中加強應用。
《認識比》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的
1、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位置關系,會辨析平行現(xiàn)象,掌握平行線的特征。
2、通過觀察、分類、比較認識平行線,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現(xiàn)象。
3、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
4、通過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教學構想
本節(jié)內容屬于數學教學中的空間與圖形部分,是《平行和相交》的第一課時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射線和線段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平行和相交是學生以后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從學生思維角度看,平行和相交這些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由于學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較困難;還有學生年齡尚小,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導致他們不能正確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質;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對象的特征,而垂線與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幫助他們解決。
三、教學重點
通過分類比較,認識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學習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
五、教學準備
兩根金箍棒、多媒體課件、課堂學習單
六、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導入:
哎,今天我們上課請來了一個大圣,他是(孫悟空)。孫悟空有一個神奇寶貝,那就是(金箍棒),能大能小,可以無限延長,那我們如果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它,可以向兩邊無限延長的,它就像什么?(直線)
唉,可惜呀!孫悟空嫌一根金箍棒太少,于是徐老師又給了他一根,現(xiàn)在他有幾根金箍棒了?(從靠邊的桌肚子里變出來)可孫悟空一興奮沒拿穩(wěn)(師演示掉在地面上)。提問:猜一猜,這兩根金箍棒掉在地上會是什么樣子的呢?一根在哪兒?另一根在哪兒?你們可以用手勢比劃比劃。(如果有學生猜測到兩根棒緊緊相鄰,就先肯定,然后一帶而過,引入我們的話題)
探究延展:非常好。兩根金箍棒掉在同一塊地面上,在數學里我們可以說成:“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當然金箍棒只是個例子,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將重點研究像金箍棒這樣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你能動手畫出來嗎?(迅速切ppt)請先看要求:(請一位男生讀一讀)
1、用水彩筆和直尺畫一畫,兩根金箍棒掉在地上的位置情況;
2、各種畫法要盡可能不同,把情況相似的畫在一起。
3、在4分鐘的時間內,比比誰的畫法多。
。ǘ┙涣魈骄,檢驗相交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一位學生的畫法。
討論:我們以這個同學的畫法為例,一起來分析一下。你們看,她畫出了幾種情況呀?你們看這()種情況,誰、誰跟誰的位置關系差不多?哪幾個或者哪一個完全不一樣?
追問:請我們大家在小組里討論討論。然后派一個代表到前面來,代表本組說一說你們的想法。(注意:小組討論的時候,到孩子中間去,聽他們討論了什么)
抓住“相交”一詞,板書。(齊讀相交)
分析:指著1提問:那這兩條直線相交嗎?
討論:看上去沒有相交,那如果把這兩條直線再畫得長一點呢?會是什么結果?
手指比劃延長(教態(tài)),追問:從哪里看出來的?一條從左邊靠過來了,一條從另一邊靠過來。從下往上看,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充分各抒己見,如無學生用尺,不去強調引申用尺;如有學生用尺測量,則要強調:如果把尺放平,慢慢向上平移,我們可以看出兩條直線越來越——近了)
討論:看上去沒有相交的兩條直線,但是延長一些就會是相交的?磥,和剛才的第幾種情況相似?可以稱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
指第三幅圖——這幅圖中的兩條直線延長之后會相交嗎?
追問:用眼睛看的孩子(把線繼續(xù)延長的),你能不能用量的方法憑數據證明它們不會相交?請一生上臺測量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并強調:寬度沒有變,兩條直線就不會靠到一起,自然也不會相交。(強調往另一方向延長也不會相交,而且永遠不會相交。貼出不相交)
小結:由此看來,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的關系分為兩種:相交或者不相交。和你的同桌說說,你剛才的'各種畫法中,哪幾組直線是相交的,哪幾組直線不相交。
(三)揭示定義,辨析平行
討論:孩子們,我們剛才借助兩根金箍棒,了解了畫在同一
張紙上的兩條直線的關系,一種是(),另一種是()。數學上,像這樣的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就是互相平行的。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就好像我是你的好朋友,你也是我的好朋友)(板書互相平行)我們可以說,第一條直線是第二條直線的( ),第二條直線也是( )。
認識了什么是平行線,請你找一找:下面哪幾幅圖中的兩條線互相平行?
追問:只有圖2是平行線嗎?圖1、圖3為何不是呢?圖4呢?
圖4并沒有相交,怎么就不是平行線呢?是呀,平行線指的是兩條不相交的直線,而圖4是彎彎的曲線,即使上下是平行的,但并不是( )。
變式探究:你們真是厲害,各個都有火眼金睛。請你睜大眼睛看一看,將圖二進行“七十二變”,兩條直線的關系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課件演示放大圖二,旋轉一方向、再旋轉另一角度,移動下一條直線的位置、縮短下一條直線、隱藏下一條直線。
預設:加寬——怎么加寬的?在延長之后它們還是互相平行的;縮短一條直線——直線是有長短的嗎?(點到拋給學生);重疊——兩條直線重疊是相交的特殊情況。
老師對你們實在佩服,竟然識破了變化多端的各種情況!你們也都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中也隱藏著不少平行線,有信心挑戰(zhàn)“尋找平行線”這個游戲嗎?
(四)游戲激趣,聯(lián)系生活
依次出現(xiàn)圖片:鐵軌圖、秋千圖——將平行線用紅色線閃爍(強調在同一平面內)可多給幾個孩子發(fā)言的機會,上講臺或者在下面用手比劃。
提問:你還能在教室里找一找嗎?如果說到窗戶的邊框,在比劃之后追問:那運動之后的窗框還能平行嗎?窗戶移動的軌道可以確!皯暨M行平移——移動后的窗框平行。
你們的眼神真是敏銳,將隱藏著的平行線全部找出來啦,恭喜你們游戲挑戰(zhàn)成功。ǹ罩袚粽疲
。ㄎ澹﹪L試畫線,整理方法
討論:尋找平行線小菜一碟,你們愿意接受挑戰(zhàn),用小巧手創(chuàng)造出平行線嗎?
請一位女生讀我會創(chuàng)造的要求:
1、創(chuàng)造:我用畫一畫、折一折、擺一擺等方式創(chuàng)造平行線。
2、交流:我能用()種不同的方法創(chuàng)造平行線。
3、驗證:我認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因為( )。
可以借助老師給你提供的工具,也可以借助你自己的工具,開始行動吧!
預設:
小棒擺出平行線、卡紙折出平行線、借助尺子上下兩條邊描出平行線。看來,借助已知平行線能夠描出一組平行線,拖動已知平行物可以創(chuàng)造出平行線,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拖動。(板書)
視頻欣賞:先畫一條直線,再量出距離2厘米,描出兩個點,連成直線,受平行線之間距離處處相等的啟發(fā),畫出了一組平行線。我們把此方法叫做測量。(板書)
畫平行線還有一種方法,叫做平移。觀看視頻:畫平行線。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平移。板書:平移。請你們用這種方法嘗試著創(chuàng)造出一組平行線。
。┛偨Y回顧,引發(fā)思考
討論:孩子們,剛才咱們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了一組平行線。現(xiàn)在,我們對平行線又加深了一層了解。一起回顧一下,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平行線有了哪些了解呢?(平行線的定義、平行線的畫法、生活中的平行線等等)板貼課題:認識平行線,連接箭頭符號等。
方案一:
探究:看來平行線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現(xiàn)在老師想跟你們一起欣賞一場由平行線組成的美麗壯觀的場面。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把你發(fā)現(xiàn)的平行線用手勢比劃比劃,比如說橫的、豎的、橫的。解說:這是我國建國六十周年的現(xiàn)場,每個方陣都是整齊劃一的,英勇威武的,孩子們你們找到平行線了嗎?比劃出來。
引發(fā)思考:找到了嗎?欣賞完了壯觀的場面,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孩子們,在生活中操場的直跑道、泳池的賽道,還有電線桿上的電線、農民伯伯的菜園、茶園,它們?yōu)槭裁炊家O計成平行線的樣子呢?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嗎?再想一想,在數學當中除了有平行的線還有平行的兩個面,你能想象它們平行的樣子嗎?它們又有什么作用呢?課后,孩子們可以跟爸爸媽媽交流一下,也可以上網去查一查。好了,這節(jié)課就到這里。
【《認識比》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10-13
《噸的認識》教學設計12-01
倒數的認識教學設計11-30
噸的認識教學設計11-16
《大數的認識》教學設計08-19
倒數的認識教學設計08-15
認識線段教學設計08-16
10的認識教學設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