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萊羅舞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波萊羅舞曲》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欣賞樂曲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體會內心向上的精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聆聽、模唱與分析作品,感受不同主題的情緒。
【知識與技能】
能夠聽辨樂曲中不同的樂器,了解作者拉威爾,并掌握樂曲中典型節(jié)奏以及哼唱作品主旋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欣賞《波萊羅舞曲》,了解拉威爾生平并哼唱作品主旋律。
【難點】
聽辨樂曲中不同樂器,掌握典型節(jié)奏并體會作品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三、教學用具
鋼琴、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鵝媽媽》音頻,引導學生聆聽。
教師提問:這是誰的作品?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總結:拉威爾有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最為廣泛流傳的這首《波萊羅舞曲》
由此導入新課。
(二)初步感知
1.播放音頻,學生聆聽。
2.多媒體作者照片,介紹作者。
拉威爾是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歲開始學鋼琴,十四歲入巴黎音樂學院。早期印象派音樂熱衷于明暗對比、光明與陰影中神秘的游戲,而自我陶醉在冗長的印象中;而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則大大發(fā)展了印象派音樂的表現力,他喜愛噴射出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人造煙火,喜愛富于詩意的洪亮的聲響。
3.再次播放音頻,引導學生聆聽。
教師提問:這是一首什么題材的樂曲?給了你什么樣感受?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波萊羅舞曲》,又譯做《波露曲》《波麗露》,由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創(chuàng)作于1928年。是拉威爾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yōu)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杰作!恫ㄈR羅舞曲》原是西班牙民間的一種三拍子的雙人舞。作者在其《自傳素描》中說明此曲1928年應舞蹈家伊達·魯賓什坦之約而寫的伴舞音樂。后來成為廣受歡迎的音樂作品之一。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聲、節(jié)奏始終如一。
4.多媒體再次播放音頻,學生閉目感受。
(三)深入學習
1.多媒體播放視頻。
教師提問:說一說你聽到了哪些樂器的聲音?
教師總結:作品中運用了包含薩克斯、短笛、圓號、風琴、鋼片琴、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等。
2.再次聆聽,感受樂曲的特點。
學生相互交流,引導學生找出典型節(jié)奏。
教師總結:節(jié)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jié)拍速度不變;情緒逐步漸強。
教師提問:樂曲中有幾個主題旋律?
學生回答:兩個。
3.分別聆聽兩個主題,分析旋律特點。
(1)聆聽主題一
提問:該主題的旋律風格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旋律優(yōu)美、悠長而連綿不斷,依次在長笛、單簧管等樂器上展開,音樂富有生氣,給人以明朗、安靜的感覺。
(2)聆聽主題二
提問:主題二的'旋律風格是怎樣的?與前一主題相比有哪些不同?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旋律委婉纏綿,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題重復兩次之后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復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只是不斷地更換樂器,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全曲中,這種反復共進行了九次。
4.教師帶領學生跟著多媒體一起分別哼一哼旋律,體味旋律特點。
(四)鞏固提升
1.播放中國舉辦的第13屆殘奧會,介紹在開幕式的期間,有一個名為《永不停的腳步》節(jié)目中,講述一個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右腿的芭蕾女孩對芭蕾的熱愛與不棄。在這個節(jié)目中,背景音樂就是這首《菠萊羅舞曲》。同時這個節(jié)目獲得了大多數人的喜愛。
2.編創(chuàng)舞蹈動作演一演。
(五)小結作業(yè)
1.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
2.布置作業(yè):聆聽拉威爾其他作品,下節(jié)課交流分享。
五、板書設計
【《波萊羅舞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青春舞曲》教學設計08-11
羅萊家紡2015校園招聘09-30
電影克羅克羅10-23
羅姓男孩起名04-01
萊斯大學怎么樣12-06
萊商銀行面試經驗分享08-18
萊商銀行筆試經驗08-18
阿圭羅:崛起之路12-24
關于羅姓男孩起名03-11
羅舊驛閱讀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