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課時教案1
課題:第一單元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
第1課時
總序第個
教案課型:
新授編寫時間:年月日
執(zhí)行時間:年月日
教學內(nèi)容: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ㄒ唬┙y(tǒng)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ǔ鍪纠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jié):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xiàn)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jié)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jié)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jié):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jié)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ǘ┱w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shù)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shù)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shù)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浚ê芏。)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課件呈現(xiàn)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shù)拈L度。
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說一句話嗎?
學生積極發(fā)言。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xiàn)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
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匯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shù)減小數(shù),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shù)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shù)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
說明:接近8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四.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jié):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板書設計: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jié)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新課標第一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批注教學(后記)反思:
有效的數(shù)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在認識厘米的時候,先呈現(xiàn)給學生1厘米的表象,再讓學生說見過的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如田字格的寬,食指的寬,圖釘?shù)拈L等,加深對1厘米表象的認識。本節(jié)課不足之處在于認識尺上的刻度0及由于學生帶的尺子規(guī)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離比較遠,因此花的時間比較多,以致后面的練習進行地比較倉促。
課時教案2
課題:第一單元認識米
第1課時總序第個
教案課型:
新授編寫時間:年月日
執(zhí)行時間:年月日
教學內(nèi)容:P4及練習一第3、4、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活動中認識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學準備:師:米尺、一支鉛筆、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長的繩子、學生尺、鉛筆。
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用米尺完成對物體的測量,掌握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么知識?
生1: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引入。同學們,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來的?(裁縫阿姨將這一捆捆的布料,通過“量體裁衣”量出需要的長度再加工為成衣。)
這么長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覺得合適嗎?(不合適。)
教師指出:量布、長繩等比較長的物體一般用米尺。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認識比厘米長的長度單位“米”。(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1.認識米尺。
請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來量一量我們教室黑板的長度,哪位同學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學生舉手,教師讓一位手拿30厘米長的尺子的女生來量黑板的長,要求其他學生注意看著。女生拿著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個記號再往下量,并口算著: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來越慢,最后停了下來。)
說一說有什么感受?(讓學生說。)
這樣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地量,太麻煩了,拿老師的這把尺子(教師出示米尺)試試,指名上臺量一量。師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長。
教師指出:剛才我們用的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板書: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單位,1厘米只有這么一點,1米卻有這么長,請同學們用手來比劃一下。
量比較短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厘米”作單位,用我們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較長的物體,用“厘米”作單位就麻煩了,這時我們可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觀察刻度。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數(shù)一數(shù),0~10表示從0到10是10厘米,接著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幾個10厘米?(10個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數(shù),1米里面有幾個l厘米?(100個)
讓學生數(shù)并作答。(板書:1米=100厘米)
3.量出長繩。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注意:量時刻度O對準繩子的左端。)
學生分小組合作量,交流反饋,接著量2米、3米……
4.估量。把繩子放下,把手張開比劃1米的長度,看誰估的準。
教師指出: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可以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積累運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3題)
。ń處煶鍪疽恢сU筆。)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厘米?大約幾支長1米?
一根筷子大約長多少厘米?大約幾根長1米?
同桌合作進行測量和估算。(由于鉛筆和筷子的規(guī)格不同,在學生測量時建議學生取整厘米數(shù)。)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題)
。ǘ嗝襟w課件演示:跳繩,小貓,長椅。)先估量,再在合適答案后的口里打“√”,說說理由。
3.操作性練習。
(l)認識卷尺和皮尺。
我們可以用卷尺和皮尺來量身高。
教師出示卷尺和皮尺。學生認識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5題。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長和身高。
分小組合作測量,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后進行匯報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
四.課堂小結(jié)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長度單位?它有多長?為什么?用手比劃一下,通常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用它作單位?
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把我們的兩只手張開,大約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長度是1米的物品,下課后帶著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找找它們吧!
板書設計
認識米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第一單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單元教學設計11-16
小學數(shù)學單元教學設計08-21
數(shù)學單元教學設計07-15
數(shù)學單元教學設計【常用15篇】11-09
[推薦]數(shù)學單元教學設計15篇08-11
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