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是本單元第三篇文章,且篇幅短小,字詞句疑難相對較少,故可不把字詞掌握當作教學重點。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特點,著重從其寫景特點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進行分析鑒賞,可培養(yǎng)對自然山水的審美鑒賞力和借鑒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學生分析】
初中人教版和蘇教版都已選了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文,并且而兩文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有著驚人的相似,而初中教材已安排學生對作者在信中大幅寫景與寫作目的的關系作了了解。
【三維目標】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正確評價課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3、品味本文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
4、培養(yǎng)誦讀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鑒賞優(yōu)秀古代散文的習慣與技能。
【重點、難點】
品讀、鑒賞課文描寫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與友人一同欣賞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學習的重點;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情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設想】
擬將課文與吳均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可以借助對吳文的復習順利導入新課,并且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對新課進行學習,既能溫故又極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真正做到溫故知新。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預習要求】
1、熟讀課文,對照注釋,查找工具書和參考資料,弄懂文意。
2、復習《與朱元思書》一文,比較與本文的相通之處。
3、記下預習中的問題,留待課堂共同解決。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多媒體展示《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不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有人認為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自明本志,也是對朋友朱元思婉言相勸,希望他能早日離開官場,過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而唐朝大詩人王維也曾經(jīng)寫過一封類似的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學生讀課文,多媒體展示作者的情況。
2、正字音(多媒體展示):
北涉玄灞(bà)步仄徑(zè)黃檗(bò)猥(wěi) 多思曩昔(nǎng)輞水(wǎng)舂(chōng)皋(ɡāo) 輕鰷出水(tiáo)淪漣(lián)
三、學生提出預習中的'難題,問題可能涉及到以下方面
1、這是一封書信,目的是什么?為什么大段篇幅寫景?
2、王維之詩、畫被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篇散文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呢?與他的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人說,王維不希望裴迪應試做官,是否是這樣的呢?
四、老師梳理問題,并以此為線索展開教學,組織同學討論,老師點撥,或由老師講解
1、再讀全文,找出各段中透露出作者目的的詞句:
猥不敢相煩(想邀未敢)
多思曩昔(未邀而思)
倘能從我游乎(想邀而問)
小結(jié):這封信的目的從文字上看實際上是為了邀請友人一同去游覽故山。
板書:
想 憶 邀 (同游)
2、同學們最喜歡的是哪些地方?讀讀這些寫景的地方。這篇散文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呢?與他的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⑴ 找出寫景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用自己的話描摹出這些美景。
(朗讀指導,說說文中兩段處理的區(qū)別,并結(jié)合學生的描摹,解釋一些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 談談寫景的特點:
(從學生的描述中可以總結(jié)并過渡到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再引導學生從畫面上去看詩文是如何達到繪畫的效果的。)
學生分析第一處景物的五句話寫景的角度:
第一句總寫,二、三兩句寫所見,四、五兩句寫所聞。
景物的特點是清(寒)、靜。
(請同學們體會此處寫景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為突出環(huán)境的靜,用聲音響動來襯托冬夜的清與靜。吠聲如豹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了靜夜的特點。)
第二處寫景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清皋,是寫所見;麥隴朝雊一句是寫所聞。
(找出其中的顏色詞,體會其色彩鮮艷而美麗的畫面特色。這里的動詞運用也很有表現(xiàn)力。凝練地描繪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特點。)
3、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些寫景的地方,感受其中的意境,體會其寫法之妙。
4、鞏固拓展:
多媒體展示(《與朱元思書》寫景的部分,討論兩文的相通之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不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小結(jié):
⑴ 王維工詩善畫,蘇軾曾說: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有人認為此文也饒有詩情畫意,不妨說是文中有詩,詩中有畫。
、 從兩文寫景的地方可以得出共同的寫景手法:視覺、聽覺結(jié)合。以動襯靜,虛(比喻和夸張)實(白描)結(jié)合。 (很多詩文都用了這些手法)
、 都運用了整句,且大都是四字句。整齊,有節(jié)奏感,能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鐘愛之情,所以他說這里有深趣。
板書:
冬夜之靜 春日之美
5、景物寫得如此之美,那作者為什么大段篇幅寫景?
學生回答之后,多媒體展示《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請學生從文中找出能反映美景力量的詞句。
⑴ 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思考作者為什么要提山僧、僮仆?
(板書三人名)
和山僧同飯而不同游,與僮仆同行卻沒有交流,沒有同樂 ,多思曩昔?同樂?為什么與裴能同樂?
教師講授裴迪和王維的關系:
裴迪是同王維來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他開元末在張九齡荊州幕府(孟浩然有《從張丞相游紀南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詩,可證),后到長安,曾隱于終南,《唐詩紀事》卷一六云:迪初與王維、興宗俱居終南。維得輞川別業(yè)后,常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新唐書·王維傳》)在王維與裴迪唱和的詩中,多稱迪為秀才,又《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云: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以佯狂遁世的接輿喻裴迪,可見天寶年間,迪有較長時間未居官,過著隱逸的生活。裴迪《青雀歌》:動息自適性,不曾妄與燕雀群。幸忝鹓鸞早相識,何時提攜致青云。他何嘗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潔身自好,不妄與燕雀同群,這或許是他仕途失志、只得歸隱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在隱居中,他逐漸接受佛教思想,從中獲得精神安慰,《游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說:浮名竟何益,從此愿棲禪。裴迪今存詩二十八首,都是同維的贈答、同詠之作;而維集中同迪的贈答、同詠之作,則達三十余篇,其數(shù)量超過維與其他任何一個作者的這類作品,由此即可見兩人之間交往的密切。又從王維的寬慰裴迪(見《酌酒與裴迪》詩)和裴迪的冒險到菩提寺探望王維(時維被叛軍拘于寺中),也可看出他們之間互相關心、患難與共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以兩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為基礎的,用王維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攜手本同心(《贈裴迪》)。
小結(jié):為什么能與裴同樂呢?
① 同道,志趣相同,熱愛大自然。并且關系深厚。
、 文章還寫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天機清妙。也就是說有欣賞大自然美景的能力。所以作者既不與山僧同游,而同游的僮仆對大自然的感受是無法與王維形成共鳴的。
、 引申:既然是說裴迪是天機清妙者,為什么作者用不急之務去打擾他呢?閑事卻有深趣,對什么人是閑事呢?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何況是故山)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東坡《記承天寺夜游》 ),現(xiàn)在大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閑人之意了?
閑人是天機清妙者,對大自然的美有非凡的感悟能力,熱愛自然,厭惡世俗之人,而王維以山中人自稱,意即在此。那閑事實指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景,進而達到息心脫俗的境界,所以說王維寫信給友人,醉翁之意不在游山玩水,因為他可以獨游,也可以和山僧或者是僮仆去游,不一定非要和好友一道去,更何況又是故山呢?人們不是說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嗎?
小結(jié):可以看出作者視裴迪為知音,是縱情山水的同道,所以作者想用自己的友情和共同熱愛的自然美景來相勸誘友人。作者雖然半官半隱,但它一直是向往隱居生活的。這在他的詩中可以看得出來。所以他在文中自稱山中人。其中游故山的深趣恐怕真是世俗之人難以了解的吧?
板書:
趣
王維也是以景感人,以情感人,只不過沒有吳均那樣明說望峰息心窺谷忘反,但可以看出兩人的寫作中都表現(xiàn)了對友人的勸勉之意。所以作者王維要寫僧人飯而不與之同游,與僮仆同行卻不同樂,目的就是訴說自己希望能與朋友來欣賞美景,因為他認為是一個天機清妙者。)
6、學生讀全文感受景與情,深入探討,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結(jié)合的藝術效果:
本文議論抒情的句子與描繪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說說這樣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藝術效果?
明確: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遠,倘能山中人王維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和當待山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都是駢句。
本文句式駢散結(jié)合。寫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齊,富有節(jié)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富有感染力;抒情議論,多用散句,信筆抒寫,輕靈自由,或直抒胸臆,或點明主旨,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全文整散結(jié)合,句式靈活,有節(jié)奏而又不單調(diào),讀來活潑明快,于清詞儷句中現(xiàn)故山美景,于長短變化中表厚意深情。同學們也要看到這雙明亮的,秀美的,含情脈脈,或炯炯有神的眼睛。
五、范讀全文或多媒體展示朗誦課件
六、溫故知新
多媒體:
1、下列加點字在句中有何意義?
方: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
今方來,吾欲辱之
足下方溫經(jīng)
是: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
吾祖死于是
然是中有深趣矣
過:
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過故人莊
故山殊可過
去:
去國懷鄉(xiāng)
與山僧飯訖而去
西蜀之去南海
因:
因地制宜
因小失大
因馱黃檗人往
2、詞語活用現(xiàn)象:
步仄徑
北涉玄灞
夜登華子岡
七、布置作業(yè)
多媒體:
1、課后觀察校園內(nèi)外景色,運用課堂學習的兩文寫景的方法寫一篇短文。
2、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