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管理學基礎自考試題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
管理學基礎自考試題【1】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答案中,只有1個是正確的,請選擇。每題2分,共20分)
1.由于管理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及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對管理所下定義也各異。法約爾認為,( )。
A.管理就是要確切地知道要別人干什么,并注意他們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C.管理就是決策
2.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成為后來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 )。
A.《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 B.《工業(yè)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學管理理論》
3.系統管理學派認為,組織是由一個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組成、為環(huán)境所影響的并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的開放的( )。
A.社會技術系統 B.社會經濟組織 C.社會經濟系統
4.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下,企業(yè)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通過市場中“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實現( ),從而實現全社會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A.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 B.利益的再分配 C.勞動力的合理利用
5.例外決策,具有極大偶然性、隨機性,又無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確定性的決策活動,其方法和步驟也是難以程序化、標準化,不能重復使用的。這類決策屬于( )。
A、風險型決策 B、不確定型決策 C、非程序化決策
6.責任、權力、利益三者之間不可分割,必須是協調的、平衡的和統一的。這就是組織工作中的( )原則。
A、責權利相結合 B、分工協作 C、目標任務
7.以職位的空缺和實際工作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以職位對人員的實際要求為標準,選拔、錄用各類人員。這就是人員配備的( )原則。
A、因事擇人 B、因人擇事 C、量才使用
8.領導者與工作人員的職責權限明確劃分,工作人員在職權范圍內有自主權。這種領導方式屬于()領導。
A、集權型 B、分權型 C、均權型
9.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在對職工的研究中發(fā)現,按時計酬的職工僅能發(fā)揮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勵的職工,其能力可發(fā)揮至( )。
A、60-70% B、70-80% C、80-90%
10.企業(yè)中體現企業(yè)目標所規(guī)定的成員之間職責的組織體系就是( )。
A、正式組織 B、非正式組織 C、企業(yè)結構
二.判斷題(下列各題有對有錯,請指出錯誤所在并改正。每題2分,共20分)
1.現代企業(yè)管理學認為,企業(yè)管理的重點在經營,而經營的核心是計劃。
2.組織的效率,是指組織活動達到組織目標的經濟效益大小。
3.梅奧認為,在共同的工作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必然發(fā)生聯系,產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種行為準則或慣例,要求個人服從。這就構成了“人的組織”。
4.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過程一般由戰(zhàn)略制定、戰(zhàn)略實施和戰(zhàn)略評價及控制等環(huán)節(jié)組成。
5.目標管理把以科學技術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兩種管理思想統一起來,是對管理學的重要貢獻。
6.依靠人的知識和經驗,對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趨勢作出定性的描述,這就是經濟預測。它往往用于對事物遠期前景的預測。
7.究竟采取扁平型或是高層型組織結構,主要取決于組織規(guī)模的大小和組織領導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等因素。因為在管理幅度不變時,組織規(guī)模與管理層次成正比。規(guī)模大,層次多,則呈高層型結構;反之亦然。
8.讓管理人員依次分別擔任同一層次不同職務或不同層次相應的職務。該方法能全面培養(yǎng)管理者的能力,就是管理人員培訓方法中的職務培訓。
9.大批量生產的企業(yè)生產專業(yè)化程度較高,產品品種少,主要進行標準化生產,對職工技術要求相對較低,適于采用分權式組織形式。
10.企業(yè)要順利運轉,必須根據經營目標,對各生產要素進行統籌安排和全面調度,使各要素間能夠均衡配置,各環(huán)節(jié)相互銜接、相互促進。這里的統籌安排和全面調度就是組織,它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行為來執(zhí)行。
三.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行為科學
2.企業(yè)目標
3.集權與分權
4.領導
5.控制
四.簡答題(每題6分,共30分)
1.什么是管理?它的性質怎樣?
2.簡述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
3.人員配備的原則是什么?
4.領導者合理用人的藝術表現在哪些方面?
5.激勵的作用是什么?
五.計算題(每題5分,共10分)
1.某公司生產某產品的固定成本為160萬元,單位產品售價為1200元,若年度產品訂單為4萬件,試問單位可變成本降至什么水平才不至于虧損?
2.某企業(yè)準備生產一種新產品,估計這種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量(自然狀態(tài))大體有四種情況:需求量較高、需求量一般、需求量較低、需求量很低,對每種情況出現的概率無法預測。為了生產這種產品,企業(yè)考慮了三種方案:A方案是自己動手,改造原有設備;B方案是淘汰原有設備,購進新設備;C方案是購進一部分關鍵設備,其余自己制造。該產品準備生產5年,據測算,各個方案在各種自然狀態(tài)下5年內的損益值如下表:
試分別用冒險法、保守法和折衷法選擇最佳方案。(設置最大值系數為0、7)
下面是答案
答案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答案中,只有1個是正確的,請選擇。每題2分,共20分)
1.B;2.B;3.A;4.A;5.C;6.A;7.A;8.C;9.C;10.A。
二.判斷題(下列各題有對有錯,請指出錯誤所在并改正。每題2分,共20分)
1.×經營的核心是決策
2.×達到組織目標的有效性
3.×這就構成了非正式組織
4.√
5.×目標管理把以工作為中心
6.×對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趨勢作出定性的描述,這就是定性預測
7.√
8.×就是管理人員培訓方法中的職務輪換
9.×適于采用集權式組織形式
10.×這里的統籌安排和全面調度就是協調
三.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行為科學:廣義的行為科學是指包括類似運用自然科學的實驗和觀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人的行為的科學。狹義的行為科學是指有關對工作環(huán)境中個人和群體的行為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2.企業(yè)目標:是在分析企業(yè)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確定的企業(yè)各項經濟活動的發(fā)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是企業(yè)經營思想的具體化。
3.集權與分權:集權,是指決策權在組織系統中較高層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權,是指決策權在組織系統中較低層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4.領導:是在一定的社會組織或群體內,為實現組織預定目標,領導者運用其法定權力和自身影響力影響被領導者的行為,并將其導向組織目標的過程。
5.控制:是指組織在動態(tài)變化的環(huán)境中,為確保實現既定目標,而進行的檢查、監(jiān)督、糾偏等管理活動。
四.簡答題(每題6分,共30分)
1.什么是管理?它的性質怎樣?
管理,是指管理者為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對組織資源和組織活動有意識、有組織、不斷地進行的協調活動。
管理的性質:
(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2)管理的科學性。
(3)管理的藝術性。
2.簡述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
(1)目標任務原則。(2)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3)分工協作原則及精干高效原則。(4)管理幅度原則。(5)統一指揮的原則和權力制衡原則。(6)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原則。
3.人員配備的原則是什么?
經濟效益原則;任人唯賢原則;因事擇人原則;量才使用原則;程序化、規(guī)范化原則。
4.領導者合理用人的藝術表現在哪些方面?
(1)科學用人的藝術。
知人善任;量才適用;用人不疑。
(2)有效激勵人的藝術。
(3)適度治人的藝術。
5.激勵的作用是什么?
(1)有利于激發(fā)和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2)有助于將職工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統一起來。
(3)有助于增強組織的凝聚力,促進內部各組成部分的協調統一。
五.計算題(每題5分,共10分)
1.根據Q=F/(P-V)
得出V=(QP-F)/Q=(40000×1200-1600000)/40000=1160(元)
所以,只有可變成本低于1160元時該公司才不會虧損。
管理學基礎自考試題【2】
一、名詞解釋:共 6 小題,每小題 5 分,共 30 分
1.警察 2.公安機關的職能 3.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針
4.領導 5.人本原理 6.負強化
二、簡答題:共 6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60 分
1.近代警察的特點?
2.公安機關權力實施的基本要求?
3.群眾治安積極性調動起來的標志是什么?
4.簡述克服溝通障礙的途徑有哪些?
5.簡述組織文化有哪些功能?
6.簡述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什么?
三、論述題:共 4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60 分
1.論警察必須與國家保持一致。
2.論公安工作群眾路線的必要性。
3.論述你對組織中集權傾向產生的原因、過分集權弊端的認識。
4.聯系實際論述控制過程應完成的工作內容。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運用武裝的、行政的和刑事的手段,以強制性實力維護國家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
2.是公安機關對國家和社會所應發(fā)揮的效能與作用,體現著國家賦予公安機關的使命和要求。
3.是黨委領導下的專門機關與廣大群眾相結合。把公安機關的職能作用與人民群眾的積極主動精神結合起來。雙方目標是一致的,主導方面是公安機關。
4.所謂領導就是指指揮、帶領、引導和鼓勵部下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過程。這個定義包括下列三個要素:領導者必須有部下或追隨者。領導者擁有影響追隨者的能力或力量。領導的目的是通過影響部下來達到企業(yè)(組織)的目標。
5.人本原理就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觀點:職工(組織成員)是企業(yè)(組織)的主體,職工(組織成員)參與是有效管理的關鍵,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fā)展是現代管理的核心,服務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6.所謂負強化,就是懲罰那些不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以使這些行為削弱直至消失,從而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不受干擾。
二、簡答題
1、(1)警察行政的職能獨立化。過去寓于軍隊、多種行政機關、審判機關之中的警察行為,已主要集中在專門的警察行政機關;
(2)形成了專門的警察組織,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中,警察組織形成多層次的專門工作系統;
(3)強調法治。警察機關的建立,其體制的形式、職權的內容,都是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的。
(4)有統一的制式服裝。為了便于行使職權,警察穿著與國家其他公務人員不同的、統一的制式服裝。
2、(1)合法。公安機關權力行使不但要合乎法律法規(guī)的具體要求,還要符合法律程序的規(guī)定;
(2)準確。必須達到適用法律準確,執(zhí)行法律規(guī)范;
(3)及時。要求必須嚴格執(zhí)行法律規(guī)定的辦案程序,快速制止、打擊違法犯罪活動;
(4)適度。要求做到權力手段與違法犯罪行為相適應,恰如其分。
3、(1)有較為明確的法制觀念,愛憎分明,敢于同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
(2)有較高的警覺性和防范意識,能及時覺察和積極防范治安危害;
(3)熱心群防群治工作,能積極配合、協助公安機關的專業(yè)工作,接受人民警察的專業(yè)指導;
(4)信任工作機關,愛護人民警察,在人民警察執(zhí)行公務受到阻撓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時,敢于挺身而出支持和協助;
(5)有明確的主人翁思想,監(jiān)督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的工作,對公安工作出現的問題和人民警察的缺點錯誤能及時提出批評和建議。
4、 (1)明了溝通的重要性,正確對待溝通。
(2)要學會“聽”。“聽”決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3)創(chuàng)造一個相互信任,有利于溝通的小環(huán)境。
(4)縮短信息傳遞鏈,拓寬溝通渠道,保證信息的暢通無阻和完整性。
(5)職工代表大會。
(6)工作組。
(7)加強平行溝通,促進橫向交流。
(8)利用互聯網進行溝通。
5、 (1)整合功能。
(2)適應功能。
(3)導向功能。
(4)發(fā)展功能。
(5)持續(xù)功能。
6、 (1)尋找機會。創(chuàng)新是對原有秩序的破壞。原有秩序之所以要打破,是因為其內部存在著或出現了某種不協調的現象。不協調為創(chuàng)新提供了契機,創(chuàng)新活動正是從發(fā)現和利用舊秩序內部的這些不協調現象開始的。
(2)提出構想。要透過現象究其原因,并據此分析和預測不協調的未來變化趨勢,估計它們可能給組織帶來的積極或消極后果,并努力利用機會或將威脅轉化為機會。
(3)迅速行動。創(chuàng)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動。只有迅速地行動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協調”提供的機會。
(4)堅持不懈。為取得最終的'成功,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xù)下去,決不能半途而廢,否則便會前功盡棄。創(chuàng)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最后五分鐘”的堅持。
三、論述題:
1、(1)警察必須與國體保持一致
(2)警察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3)警察是有實力的國家力量
(4)警察的基本職能必須與國家基本職能保持一致
2、(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警察的宗旨
(2)人民群眾是維護社會治安的基本力量
(3)公安工作有廣泛的社會性
(4)處理好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公安機關調整社會關系的基礎
(5)公安工作離不開群眾的監(jiān)督
(6)群眾是解決警力不足的人力資源
3、(1)集權是指決策權在組織系統中較高層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2)集權傾向主要與組織的歷史和領導的個性有關,但有時也可能是為了追求行政上的效率。取決于組織的歷史;領導的個性;政策的統一與行政的效率。
(3)過分集權的弊端:①降低決策的質量,則不僅影響決策的正確性,而且影響決策的及時性;②降低組織的適應能力,過度集權的組織,可能使各個部門失去自適應和自調整的能力,從而削弱組織整體的應變能力;③降低組織成員的工作熱情,權力的高度集中,使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會被逐漸磨滅,工作熱情消失.勞動效率下降,從而使組織的發(fā)展失去基礎。
(4)聯系實際談自己的認識。
4、(1)控制是根據計劃的要求,設立衡量績效的標準,然后把實際工作結果與預定標準相比較,以確定組織活動中出現的偏差及其嚴重程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以確保組織資源的的有效利用和組織目標的圓滿完成。
(2)確立目標包括確定控制對象,選擇控制的重點,選擇制定標準的方法。
(3)衡量工作績效包括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和有效性,確定適宜的衡量頻度,建立信息反饋系統。
(4)糾正偏差包括找出偏差產生的主要原因,確定糾偏措施的實施對象,選擇恰當的糾偏措施。
(5)聯系實際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