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紅巖有感 推薦度:
- 讀《正面管教》有感 推薦度:
- 讀《簡愛》有感 推薦度:
- 讀童年有感 推薦度:
- 讀《昭君出塞》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臺灣有感
當(dāng)細(xì)細(xì)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臺灣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臺灣有感1
“誓死效忠祖國!一定收復(fù)臺灣!”這鏗鏘有力的字眼,出自鄭成功的口中,猶如蔓延的藤條,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戰(zhàn)士,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田。
《鄭成功收復(fù)臺灣》一文,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堅強;什么是兩袖清風(fēng);什么是為了祖國和人民,不怕死亡,不懼威脅;什么是為國捐身軀,灑熱血!在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鄭成功自小習(xí)武,師父們都夸他:“天資聰慧,是個可造之材!”他長大了,看見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蔑視,目睹了中華大地被侵略軍糟蹋得生靈涂炭,血流成河!他憤怒了,組建了一支“鐵人軍”,浩浩蕩蕩向臺灣進發(fā)。駐守臺灣的荷蘭人害怕了,主動提出每年進貢黃金白銀一千兩的條件,鄭成功不為所動,毅然進攻,終于在不懈努力后,收復(fù)了臺灣,在寶島的土地上,插上了中國鮮艷的旗幟……
讀到這里,我不禁熱血沸騰。為鄭成功的愛國精神和他不受誘惑、不貪金錢,一心為祖國出力的決心而熱血沸騰!
正是這一切,頻頻地感動了我,深深地打動了我,也激發(fā)了我的愛國之情,提升了我的愛國之感!此時我的腦海中涌現(xiàn)出許多愛國主義者的面孔來:
錢學(xué)森,他不留戀國外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不顧及祖國當(dāng)時要設(shè)備沒設(shè)備,要金錢沒金錢的貧困,毅然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國。用自己豐富的才學(xué)知識,讓祖國慢慢地從迷茫中醒了過來,一躍成為科技發(fā)達的富饒之鄉(xiāng)。
董存瑞,他在危急關(guān)頭臨危不懼,果斷地舍身炸碉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瘋狂掃射的槍口,任憑鮮血如泉涌般噴出,像一朵嬌艷欲滴的,綻放得最絢麗的玫瑰……
是啊,一幅幅華夏王朝的畫卷,一個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偉人不斷出現(xiàn)?粗@些熟悉的面孔,一時我腦中充滿了無比的激動,心里也裝下了無數(shù)的感慨。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國度,成幾何時,是那般輝煌;成幾何時,又是那般的失落。我們有共同外貌:黑眼睛黃皮膚,不改的容顏。每一個中國人,聽著女媧、大禹的故事長大;每一個中國人,都知曉冬子、雷鋒那千載不衰的佳話。不論我們走到哪兒,都會把龍的形象看作自己永恒的圖騰!但是正當(dāng)我無限遐想時,一個個漢奸倭寇的形象卻在我的眼簾中揮之不去,他們是那么的渺小!
他們,為了一時的榮華富貴,為了成堆成山的金銀珠寶。竟出賣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國!這些討厭的漢奸們,把中國的情報賣給他國,他們忘記了自己流著中華母親的血,忘了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這樣的賣國奴,他們的下場,大家都能瞧見。
我厭惡地?fù)]了揮手,把這些討厭的陰影從腦海中抹去!俺燥埩恕眿寢尩囊宦暫魡敬驍嗔宋业乃季w。我緩緩地放下書,徑直走了出去,。但“我們是中華兒女、龍的傳人;我們要報效祖國!”這一話語卻在我耳畔時刻驟然響起,一幅幅現(xiàn)實與歷史交織的畫面又躍入了我的腦海,扎根在了我的心靈深處……
讀臺灣有感2
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走進臺灣》。我看了看沒多在意,說:“這有什么好看的?”可媽媽卻說:“這可是很有趣的呦!蔽铱戳饲懊鎺讉故事,很快,我便沉浸于書中。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臺北逛書店》這一文了,臺灣的人民都很講禮貌,講文明,重傳統(tǒng),而臺灣書店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文明的場所,臺灣的人之所以學(xué)歷高,知識廣是因為看了許多書,而臺北的書店隨處可見,令一條狹長的“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小街也有書店,書店林立,書記如山堆積,如海鋪展,汗牛充棟,這篇文章在寫臺灣書店之多,可我想書多不正代表著人民素質(zhì)好嗎?記得我曾經(jīng)看過,即使再擠,也沒有人去占領(lǐng)“博愛座”,自覺的讓我從心眼里佩服。
由此我又聯(lián)想到我們身邊的事情。就拿儀征來說,一個小縣城,我有一次上來公共汽車,見到有老年人,卻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人眼睛都在看著窗外的風(fēng)景,仿佛沒有看見老年人沒有座位。此時車上十分擁擠,我們幾個小學(xué)生都站著,“博愛座”上坐的是一個孕婦和一個26、7歲的小伙子,可他絲毫沒有讓座的意思,過了兩站,車上還很擁擠,這時,才有一個看起來很憨厚的中年人給老爺爺讓了座,到第3站我們下站了,可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給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讓座。
老板定下去新疆出差的日子以后,我就一直在考慮帶哪本書來打發(fā)飛機上的時間,主要是考慮到趣味性,且能夠適應(yīng)片段化閱讀,去年出差就帶著《為了報仇看電影》,效果很好。
對于多線閱讀的我來說,可選的還不少:那本毛姆的短篇小說集好是好,就是有點重;另一本關(guān)于楊德昌的書大小重量均合適,不過舍不得帶出門,怕弄壞了……對,我自己都看出來了,我是一個有著許多條條框框的人。
在這樣的一個選書框架下,我果斷拆掉了《臺灣四百年》的塑料膜,放進包中,我這時才驚奇的發(fā)現(xiàn)原來它這么薄——這本書從快遞員那拿回寢室以后,就一直放在書架上陪著許多書落灰。
于是我收獲了第一條經(jīng)驗:買書之前提前了解好頁碼和目錄,若有條件,試讀一下,這跟看電影要看預(yù)告片、下AV前要看封面和截圖是一個道理,花這個時間是值得的。
25號上午的飛機,3個多小時的航程對我而言是很難整塊利用,無論何種交通工具,我上去就抑制不住地想睡覺。還好這本書是一段一段的。
仔細(xì)看封面,許倬云說歷史幾個字要比臺灣四百年小很多,看了內(nèi)容發(fā)現(xiàn)果然是“說”,也就是說這書是講座性質(zhì)的,文學(xué)性不強,而且有些內(nèi)容前后會重復(fù)提到,歷史類書籍我讀的少,沒見過什么是好的,但憑直覺,這本算不得上乘,類似于科普。倒不如聽講座方便。
那么總結(jié)出第二條經(jīng)驗:讀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差的了,千萬不要被寬寬的腰封唬住,時刻警惕書商的陷阱。
飛機上看了三章,25、26、27號基本在忙項目的事情,28號讀了兩章,今天(29號)讀完。我是歷史盲,這樣的書很適合我,能了解一個大概,再回想《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臺灣片,有再看一遍的沖動。
讀臺灣有感3
前不久,我在《中華上下五千年》里看了一片《鄭成功收復(fù)臺灣》,令我感慨萬千。
鄭成功(1624——1662),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zhèn)人,從小就熟讀兵書,隨父親南征北戰(zhàn)。1647年,清軍攻入福建,鄭成功被迫聚齊三萬軍隊,走出廈門。此時的臺灣被荷蘭人統(tǒng)治,臺灣百姓整日都被擠壓。鄭成功自小就隨父親上過臺灣,深感臺灣人民的痛苦,于是決定攻下臺灣。他命令手下將士制造戰(zhàn)船,收集糧草,于1616年出發(fā),四月抵達臺灣,經(jīng)過幾次苦戰(zhàn)后收復(fù)了臺灣,解放了長期被欺壓的臺灣人民。
為什么在秦軍攻入福建時,鄭成功沒有投降臺灣,而是出走?因為清朝政府是由蒙古游牧民組成的,鄭成功是中國人,必須抗清。
為什么在海上,風(fēng)暴到來時,鄭成功沒有慌張?因為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更重要的,他是中國人,有中國魂,臨危不懼是每個真正的中國人都應(yīng)具備的。
為什么鄭成功選擇收復(fù)臺灣?因為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看著人民受壓迫,他能忍受嗎?不管敵人是誰,只要他們?nèi)肭治覈,真正的中國人哪個不會反抗?
為什么鄭成功對著敵人精良的裝備,不打消這個念頭?因為他們?nèi)肭至宋覈,鄭成功的軍隊就算還剩一滴血,也要拼到最后,這是每個真正的中國人都擁有的勇氣。
看看威武的鄭家軍,我們都問問自己: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
讀臺灣有感4
臺灣,與大陸隔海相望,是我一直很好奇,很想去的地方。下面我給大家?guī)硪恍╆P(guān)于讀臺灣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聞這本書,我就被“少年”二字吸引,充滿著青春、動態(tài)與不羈。臺灣,與大陸隔海相望,是我一直很好奇,很想去的地方。一個島嶼,四周環(huán)海,我猜想,那里的少年正如大海之子,充滿浪花奔涌氣息。果然,這本書的內(nèi)容更充實了我的想象。撫翻書頁,恍如望見:海風(fēng)徐徐,少年游子赤腳奔跑在海岸,無際的沙灘留下扭動的腳印與沖涌的海浪嘹亮生命之歌;少年又蹬上礁石上,無目的吶喊著,青筋凸起,呼喊之聲被飛濺如雪的浪濤托舉向高空,正如少年熱血斗志的爆發(fā),海風(fēng)撞擊他堅實的'胸膛,回應(yīng)他少年的擊掌;黃昏的霞彩火一般燃燒得如此熾旺,好像要堅持把一碧如洗的天空全部燒紅,游子變成一個小剪影。這就是我關(guān)于一座島、一片海、一群少年、一處青春的想象。雖然我的想象與書中的臺灣少年有所不同,但他們各自內(nèi)心都有這樣一片大海之子的剪影。
書中的描寫,是這么的真實,這么具體,那些長久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的獨特生活記憶,嗅覺的、觸覺的、身體的那種記憶,讀的時候帶動著你全身上下的細(xì)胞共同去試探、體驗。情節(jié)中有很多的悲劇,突然停止的結(jié)尾,死亡、生命活力、哀情無奈,如浪花在翻涌的海浪中起起伏伏,在一道霹靂閃電下倏忽逝于蒼茫深藍(lán)中。這是讀者所描寫出年輕的臺灣,他們很冒險,奮進,甚至很魯莽,不知天高地厚,不畏生死去做一些事。那是一種充滿頑強與耐苦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地迸發(fā),甚至與殘酷、毀滅一同燃燒。
作者把它看作一種美學(xué),它不太講合理,它們或許暴烈,非常情緒化,很容易自我毀滅,然而它并不在意毀滅。我感到,冥冥中,那是另一種存在,在大陸的臂彎中,一座顯得渺小的島嶼,充滿著獨特性,獨有的環(huán)生活,獨有的土著文化,獨有的歷史積淀,因而具有著獨特的如海浪般放蕩、漂亮的生命質(zhì)感。
文章地點是一個散落式,讀的過程也正如你也在游蕩流浪,感染上這獨特探索、好奇的少年情懷。在繁忙喧囂中,擁有著這本書,這文字,讀著,心靈也被撞擊著,在忙碌學(xué)業(yè)三點一線中,尋找回那屬于自己的青春活力,為自己而跳躍歡呼吶喊的少年。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贝苏Z小學(xué)曾習(xí)之,年歲稍長,常讀常新,對一“索”字就有了越多的感悟,《少年臺灣》告訴我的“索”是少年式的“索”,是拒絕變成被物質(zhì)所囿養(yǎng)的動物,希望自己擁有著一顆說走就走的心,擁有著一種說干就干的勇氣,一種屬于少年臺灣的獨特魔力!
讀臺灣有感5
論及臺灣科幻文學(xué),必然要提張系國。從上世紀(jì)70年代開始,張系國的創(chuàng)作觸角逐漸延伸至科幻文學(xué)領(lǐng)域,在此后的二十年里出版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星云組曲》、《夜曲》,長篇小說《城》三部曲等。張系國當(dāng)時遠(yuǎn)赴美國留學(xué)、教書,與臺灣分隔的地理空間轉(zhuǎn)化為他思鄉(xiāng)、懷舊的情懷,延展到他筆下的未來世界中去了,而他亦指出,中文科幻小說想要有所突破,就需要和水滸、紅樓這種中國人需要的元素相結(jié)合。評論家的觀點是,張系國這時期的大部分作品,可視為“科幻小說中國化”美學(xué)理念的一項嘗試。同時,科幻文學(xué)界開始重視“中國結(jié)”、“中國風(fēng)味”在科幻小說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價值問題。
帶有中國風(fēng)味的科幻小說,在臺灣最早多見于倪匡的作品中。當(dāng)西方早期的科幻作品流入臺灣市場,其冰冷的未來感和生硬的悲慘感影響了一批科幻小說愛好者,并讓其中的科幻作者產(chǎn)出同樣類型的科幻作品。同時,這類科幻作品也帶來負(fù)面的影響:很多讀者因其冰冷和生硬而怯步,甚至錯以為所有的科幻小說都帶有這樣的特質(zhì),這也是科幻文類在讀者中難以大力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倪匡此時開辟出新的路徑,讓科幻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古董店或者現(xiàn)代商場等具體的地點,這些場景和故事與普通讀者之間的距離更近,讓作品吸引大量擁躉。而倪匡式的科幻書寫方式同樣影響這一批科幻迷們,蘇逸平便是例子。
對蘇逸平這樣的科幻小說作家來說,在寫作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常常想到一個不錯的故事題材,但一講出來,一定會被告知這個已經(jīng)在很多本科幻小說里寫過了,科幻的點子好像總能在其他地方與他人的想法撞個滿懷。更要命的是,當(dāng)他自己是科幻小說作家時,他們會說“我不看科幻”,并在后面再加上一句“不過我看倪匡的”。這件事給他很大的震撼與啟發(fā):既然倪匡式的科幻作品大家喜歡,那就寫這種類型的小說好了。近十來年,他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中不少被遺忘的智慧里,隱藏著華文科幻的一條康莊大道。當(dāng)西方科學(xué)橋段都用磬于科幻小說的時候,屬于中國文明的科學(xué)軌跡是一個西方人沒有機會碰觸的浩瀚寶庫。他說:“身為華文科幻小說家也是幸運的,因為如果大家都有巨人肩膀可以站,中國文化這個巨人肩膀比別人更高大更廣闊!
在蘇逸平的作品中,中國風(fēng)味不再局限于“發(fā)生在中國的故事”或者是“與中國有關(guān)的元素”,現(xiàn)在他計劃運用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例如玄學(xué)、易經(jīng)作為基礎(chǔ),去探索中國古代的這些神秘文化與現(xiàn)代科學(xué)如何銜接的問題,比起早前他將上古神話寫成有趣的科幻小說模式,前者有更強大詳盡的資料做背景。蘇逸平先仔細(xì)地設(shè)了一個靶,接著馬不停蹄地準(zhǔn)備弓箭了。并且,對于歷代智慧結(jié)晶的玄學(xué),他十分看好它作為科幻小說中的意念元素。
【讀臺灣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狗》有感03-20
讀《囚歌》有感03-19
讀散文有感03-19
讀《魯濱遜》有感04-06
讀《鯨》有感04-03
讀《冬天》有感04-01
讀贊美有感03-29
讀《愛》有感03-28
讀《金翅雀》有感03-27
讀中庸有感03-27